怎么诊断口腔黏膜白斑?病理变化特点主要为上皮基底层有液化变性。固有层有许多淋巴细胞浸润,形成致密的淋巴细胞浸润带。而白斑病变无此特点。
(一)白色角化病(leukokeratosis)白色角化病是由于粘膜长期受明显的机械或化学因素刺激而引起的白色角化斑块。如口腔内的残根、残冠、不良修复体或吸烟产生的烟碱等均为常见的刺激因素。白色角化病的白色斑块呈淡白色或乳白色(角化层较厚时)。表面较平滑无结节。基底柔软,粘膜弹性及张力无明显变化。一般情况下长期处于稳定状态。
如除去上述刺激后病损会逐渐变薄,最后完全消退。组织学变化主要表现为上皮表层过角化及棘层增厚,无上皮异常增生。固有层有少量炎症细胞浸润。这种病变和白斑不同,基本上是良性病变。
(二)白皱褶病(whitefoldeddisease)又称为白色海绵状斑痣(whitespongenevus)。为一种遗传性家族性疾病,有时可见父子两人同时患病。
病损表现为粘膜增厚发白,但较柔软,有轻微的皱褶。不象白斑发硬粗糙。病变以颊粘膜最常见,面积较大。也可见于口腔粘膜其他部位。鼻腔、外阴、肛门等处粘膜亦可发生同样病变。
病理变化为上皮增厚,上皮细胞内水肿。结缔组织中胶原纤维水肿,断裂,少量炎症细胞浸润。为一种退行性变。本病不是癌前病变,未见恶变的报道。
(三)白色水肿(1eukoedma)白色水肿多见于颊粘膜。
表现为粘膜增厚发白,但很柔软,弹性正常。用口镜钝缘扩展病变处白色可以减轻或消失。吸烟者往往开始有白色水肿,久之可形成白色角化斑。
组织病理变化为上皮增厚,上皮细胞内水肿,表层往往无角化。
(四)白色念珠菌病(Candidiasis)口腔急性或亚急性白色念珠菌病时病变表现为白色绒膜,不是过度角化病变,可以剥离而留下出血面。本病多见于婴幼儿和长期患病年老体弱者。
慢性增殖型白色念珠菌病时因真菌能穿破上皮细胞的浆膜进入细胞内寄生,进而引起上皮细胞的增殖,形成白斑样的病损。活检用过碘酸雪夫染色法染色可在上皮内发现白色念珠菌菌丝和上皮浅层有微小脓肿。病损涂片亦可发现菌丝。
(五)Fordyce病为皮脂腺异位而形成。
临床表现为粘膜上出现高于粘膜面的黄白色小斑点或小颗粒,可丛集成斑块样。以两颊粘膜及唇部粘膜多见。对健康无害,不需处理。
(六)粘膜下纤维性变(submucousfibrosis)本病为一种原因不明的慢性进行性疾病。
也有认为发病可能为咀嚼槟榔或其他香料而引起。在印度和东南亚地区多见。最近我国湖南省有发现本病的报道。病损表现为粘膜淡白色,似云雾状,并可触及粘膜下纤维性条索。以颊部多见。舌背亦可见粘膜发白,舌乳头萎缩。上腭可呈灰白色,悬雍垂缩小。后期,舌运动及张口受限,吞咽困难。自觉症状有烧灼感,口干及刺激性痛。
病理变化为上皮增生或上皮萎缩,有时增生及萎缩同时存在。有些可见上皮异常增生。上皮下可见胶原纤维成束状或片状增生,并有玻璃样变性。一些学者认为本病可出现上皮异常增生并有癌变的报道,故属于癌前状态。
(七)扁平苔藓(1ichenplanus)本病临床特征为粘膜上出现白色丘疹组成的白条纹。
这些条纹相互交织形成网状、环状、树枝状等。除舌背病变可呈白色斑块及条纹外,其他部位口腔粘膜很少形成斑块。病变基底粘膜多数表现充血发红。并可有糜烂,糜烂可反复发作。病变部位也可变换。随全身情况好转口腔病情亦可好转。部分病人可伴有皮肤病损。典型的皮损为多角形丘疹,自觉症状主要为瘙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