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林巴利综合征病因与发病机制目前尚未完全阐明,一般认为与发病前有非特异性感染史与疫苗接种史,而引起的迟发性过敏反应性免疫疾病,其主要病变是周围神经广泛的炎症性节段性脱髓鞘。其临床症状为起病前1-4周有上呼吸道或消化道感染病史,或有疫苗预防接种史。四季均可发病,夏秋季为多。
1、病毒:1983年Hurroiz报告1034例格林巴利综合征,70%有前驱因素。2/3为病毒感染。主要表现为上感或腹泻。普遍认为巨细胞病毒,EB病毒、流感病毒等与格林巴利综合征有很大关系。也有报告与肝炎病毒有密切关系。
2、疫苗接种:一组资料1034例格林巴利综合征中有4.5%疫苗接种后发病。多见於流感疫苗,肝炎疫苗、麻疹疫苗接种后发病。我科於1995年收治一例甲肝疫苗接种后发病的格林巴利综合征。
3、遗传:有人报告格林巴利综合征病人A3和B8基因频率明显增高,认为格林巴利综合征与遗传有一定关系。
4、空肠弯曲菌:1982年Rhodes报告1例格林巴利综合征,经便培养及抗体检测证实为空肠弯曲菌继发格林巴利综合征。1984年又一学者报告56例格林巴利综合征有空肠弯曲菌感染21例。国内唐健等1993年首先报告空肠弯曲菌感染是我国格林巴利综合征主要前驱因素。
5、微量元素:格林巴利综合征病人存在微量元素Zn、Cu、Fe代谢异常。认为微量元素异常,可能在格林巴利综合征发病中起一定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