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癌干细胞,有的人比较熟悉,有的人却比较陌生,到底它是一个什么样的概念呢?在实体瘤中成功分离肿瘤干细胞的报道,最早见于乳腺癌的研究。
有关专家等通过对人类乳腺癌原发灶和转移灶的分析,率先分离纯化出“乳腺癌干细胞(BRCa-IC)”。这种肿瘤干细胞只占肿瘤细胞的2%左右,以Lineage-CD44+CD24-/low为特异性表面标志物。
研究同时发现,Lineage-CD44+CD24-/low细胞具有很强的成瘤能力,在非肥胖型糖尿病/重症联合免疫缺陷(NOD/SCID)小鼠中的成瘤能力是成体肿瘤细胞的50倍以上,即使数目少于100个,这种细胞也能在小鼠体内成瘤,并可在小鼠体内连续传代,表明其具有自我更新复制的能力。随后,研究者在结肠癌、皮肤癌、骨髓瘤、人类黑色素瘤及前列腺癌等肿瘤中亦发现了CSCs。
目前,主要从功能上对CSCs进行定义,认为其应具备以下条件:①当直接接种时,CSCs具有形成肿瘤的能力,且形成的肿瘤与原发瘤同源;②CSCs具有很强的自我更新能力,在体外实验可连续克隆传代,在体内实验可连续接种传代;③CSCs具有多细胞系分化潜能。
乳腺癌干细胞的分离与鉴定
乳腺癌干细胞研究的重要切入点是怎样分离得到乳腺癌干细胞,目前人们常应用2种方法分离肿瘤干细胞。
一种方法是表型标记筛选法,由于乳腺癌干细胞表面带有特异性膜蛋白(也称表型标记),即CD44+CD24-/low,用荧光标记的表型标记抗体温育细胞,待抗体结合到表型标记后,用流式细胞技术可将标有荧光的符合CD44+CD24-/low的细胞分选出来。
另一种方法为Hoechst33342染料排斥法。Hoechst33342是一种DNA增补性染料,能结合DNA的AT碱基丰富系列的小沟处,干细胞及肿瘤干细胞因带有ABC转运蛋白而能将染料泵出细胞,经过荧光活化细胞分选系统(FACS)的分析,将不被染色或低染色的肿瘤干细胞筛选出来,所分选出来的染色暗淡的细胞被称为侧群细胞(SP)。
如何获取大量的乳腺癌干细胞进行实验是研究者面临的另一个技术瓶颈。乳腺癌干细胞在肿瘤组织中的比例只有约2%,不经过富集难以满足实验需要。我们课题组研究员利用肿瘤干细胞抵抗化疗能力强于肿瘤细胞的特性,应用低剂量化疗压力的方法在接种人乳腺癌细胞株SK-BR3的小鼠体内富集乳腺癌干细胞,第三次传代形成的移植瘤细胞(SK-3rd)的传代力、成瘤和侵袭转移能力较强,约16%的SK-3rd细胞具有肿瘤干细胞特征。
如同CSCs的概念为功能学定义一样,乳腺癌干细胞的鉴定亦是围绕其自我更新、分化潜能及成瘤能力的生物学性状进行功能鉴定。自我更新是乳腺癌干细胞的重要特性,体外细胞常用两种克隆试验来检测,即球囊形成实验和软琼脂克隆形成实验。干细胞具有非附着性生长的特性,能悬浮生长或在半固体培养基中生长。乳腺癌干细胞在体外及体内培养时,产生的后代细胞具有分化成熟细胞的表型或具有分化成熟细胞的标记。如乳腺癌干细胞在含血清的培养基中分化培养后,Oct4、CD44等标志物表达降低,CD24表达升高。
Al-Hajj等借助异种乳腺癌细胞移植动物模型,将经流式细胞仪筛选出的细胞注入免疫缺陷小鼠体内。结果发现,所有接种ESA+、CD44+、CD24-/low、Lin-细胞的小鼠在12周内均出现明显的肿瘤生长,而接种CD44-或CD24+细胞的小鼠则少有肿瘤生长,表明ESA+、CD44+、CD24-/low、Lin-标记的乳腺癌干细胞具有较强的成瘤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