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癌的发病率在美国和其它除日本外的发达国家较高,在中国发病率低,发病率在大多数撒哈拉以南和亚洲国家也较低。乳腺癌的发病危险因素包括乳腺癌家族史、初潮早、绝经晚、首次生育晚,雌激素替代疗法也会增加一定的乳腺癌发病危险,尤其在长期使用时(10-20年),而短期采用雌激素替代疗法是安全的。除了已知的危险因素外,还有约70%的发病女性无任何危险因素。
世界上乳腺癌的发病率调查
乳腺癌在全世界妇女中是第一位的恶性肿瘤,每年约有7.9万新病例,占全部女性恶性肿瘤总数21%。全世界乳腺癌年均发病率为30.30/10万,世界人口调整率(世调率)为32.97/10万。近60%的乳腺癌新病例发生在发达国家。在发达国家中,乳腺癌新病例数约为女性全部恶性肿瘤25%。发病率为79.09/10万,世调率为56.40/10万。在发展中国家中,乳腺癌新病例数约为全部恶性肿瘤的17%,发病率为15.89/10万,世调率为20.33/10万。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中心整理的资料,以世调率统计,全世界乳腺癌发病最高的前五个国家分别是:乌拉圭(87.59/10万)、美国(87.09/10万)、比利时(86.30/10万)、马耳他(82.11/10万)和荷兰(80.03/10万);发病率最低的是冈比亚(2.85/10万)。乳腺癌死亡最高的前五个国家分别是马耳他(32.57/10万)、英国(30….35/10万)、丹麦(29.52/10万)、卢森堡(28.90/10万)和荷兰(28.67/10万);死亡率最底的是冈比亚(1.26/10万)。
目前我国尚缺乏全国性乳腺癌发病统计资料。从全国死亡抽样调查的资料中可见,1990年-1992年期间,我国女性乳腺癌死亡率为3.38/10万,世调率为3.75/10万,在女性恶性肿瘤死亡中居第6位。与国际统计资料相比,我国乳腺癌尚处于较低水平。
1988年-1992年,乳腺癌发病世调率最高的前5个人群分别是非洲Harare的欧洲人(127.73/10万)、美国洛杉矶的白人(103.69/10万)、美国旧金山的白人(103.30/10万)、美国夏威夷的白人(96.54/10万)和美国康涅狄克的白人(93.25/10万)。在同一时期,在我国上海、天津、北京、哈尔滨和武汉等城市中乳腺癌发病率在14.7/10万-35.0/10万之间,世调率在16.1/10万-26.5/10万之间,乳腺癌分别是上述各市女性按部位统计的第一位或第二位恶性肿瘤;在启东、扶绥、嘉善等市县中,乳腺癌发病率在2.3/10万-12.77/10万之间,世调率在2.8/10万-11.19/10万之间,分别是各县市女性按部位统计的第四位或第五位恶性肿瘤。尽管乳腺癌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但多数地区乳腺癌死亡率保持稳定,或稳中有降。
该国近几年乳腺癌的总体发病率为20~25/10万,位居女性恶性肿瘤发病第二位(胃癌之后)。但近年来一直处于上升趋势。据该协会介绍,1996年~2000年各年的全国乳腺癌病例登记数依次为3801例、4168例、4695例。5269例、5379例。从年龄分布来看,40~49岁为最高峰,此后,随着年龄的增长,发病呈下降趋势。绝经前病人(<=49岁)占据了总病例数的60%多。
上述资料与我国天津的统计资料有些类似。总的来说,亚洲为乳腺癌的低发区,仅约为美国每年发病率的1/3~1/4。但上升趋势是明显的。发达地区,如香港、上海都已跃居女性恶性肿瘤发病之首。在年龄分布上不同的是,欧美女性随年龄的增长发病率是持续增长的,其高峰年龄在70~80岁间。
从乳腺癌发病危险因素的调查来看,月经初潮提前(<13岁),绝经年龄推后(>55岁),首胎生育过迟(>30岁)及高脂肪饮食等因素的比例处于逐年增多的趋势。这可能与该国女性地位的提高,知识型、事业型女性的增多有一定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