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透析移植学会主任委员、上海第一人民医院泌尿外科唐孝达教授在会上介绍,过去10年来,我国的器官移植取得了瞩目的进展,无论是肾移植、肝移植、心肺移植还是骨髓移植的数量和技术,都已接近甚至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目前,中国已累计开展器官移植超过10万例,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器官移植大国。
据相关统计,目前,在我国开展最多的是肾移植,累计86800例。目前,我国每年进行肾移植手术6000例左右,肾移植患者10年存活率已经超过60%,存活时间最长达32年。肝移植总数将近16000例,存活时间最长达12年,和上世纪90年代我国的肝脏移植患者1年生存率只有约40%相比,我国肝脏移植患者肝移植后3年生存率已经升至75%左右。
资料显示,在美国,肝移植1年生存率为82.2%,有的肝移植中心可达到90%以上;5年生存率为70%~75%,最长生存时间达30年。
免疫抑制剂个体化治疗是关键问题
中华医学会器官移植学分会主任委员、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器官移植研究所陈实教授指出,移植存活率之所以能在近些年来大大提高,原因之一,是医生的移植技术有了很大的提高;再者,是在使用免疫抑制剂降低移植后排斥反应上,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免疫抑制方案是非常关键、个体化的治疗方案,需要从疗效和安全性两方面进行考量。
在目前的器官移植中,接受肾脏移植的患者对器官的排斥最为严重。会议讨论了影响受者存活率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许多患者在接受移植后死亡或产生并发症,这和药物的使用有关。陈实教授介绍说,如果使用免疫抑制剂不足,无法充分消除受者的排异反应;如果使用过度,又会导致病人更容易被细菌和病毒感染。
因此,对药物的使用一定要量体裁衣,制定个体化的使用方案。如果病人有糖尿病发病危险,就要避免给患者使用增加患糖尿病风险的药物,如果患者有心血管病发病危险,要避免使用导致心血管病的药物。
《中国肾移植手册》第二版更科学规范
南京军区总医院解放军肾脏病研究所所长、中国工程院资深院士黎磊石指出,成功的同种肾移植不仅需要高超的外科手术技巧,而且要有科学的围手术期处理、合理的免疫抑制治疗、抗排异反应及抗感染措施、准确的组织配型及良好的供体器官保存技术等。
在本次论坛上,由黎磊石院士牵头发起,由内地、香港、台湾三地共33位肾移植领域的著名专家共同撰写的《中国肾移植手册》第二版面世。
据介绍,第二版手册内容以适应专业知识的发展、配合相关法规制度的实施、满足临床工作的需要为要领,为移植医生提供结合中国实际的经验和分析,将促进中国器官移植事业进一步与国际接轨。较2005年第一版内容更丰富,更科学规范。
专家介绍,器官移植的类型,根据遗传免疫学来分,包括自体移植、同系移植、同种异体移植、异种移植。其中同系移植,是指供者与受者在遗传学上一致,即同卵双生。1954年获得成功的首例长期存活的人类肾移植就是一例同系移植。专家称,男性肾移植比例高于女性,男性肾移植后,对其性功能影响并不大,但需要生育的肾移植患者,器官移植后最好在5年内完成生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