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不良生活习惯的影响,很多人患了胃炎,出现反酸、恶心、腹泻、腹痛等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可是,如何治疗胃炎呢?如果是反流性胃炎又该怎么治呢?下面就一起来看看吧。
专家表示,在正常情况下,胃的出口有一个“开关”,即幽门括约肌,放松时允许胃内食糜通过进入十二指肠。如幽门括约肌“关不紧”,则十二指肠内的胆汁可以反流入胃造成慢性胃炎。那么引起括约肌关不紧的因素会有哪些呢?
反流性胃炎在胃部疾病中是一种常见病,很多原因都可促发反流性胃炎症状的发生,患者通常表现为上腹痛、体重减轻等一系列症状。其主要引发因素有以下几点:
哪些因素会引起反流性胃炎
1、十二指肠胃反流的致病作用。胆汁酸是十二指肠反流液造成黏膜损伤的主要成分,对黏膜屏障具有明显的破坏作用。酸性环境下汁酸对胃黏膜的侵袭力增强,其与消化酶等成分的共同作用可导致黏膜细胞和组织结构的改变,同时削弱胃黏膜的多种保护机制,并促进作用其他损伤因子如胃酸和幽门螺杆菌的作用。
2、幽门螺杆菌感染。幽门螺杆菌感染引起胃黏膜炎症,胆汁反流性胃炎可与hp感染并存,hp感染和胆汁反流两者均与黏膜损害有关,其可能通过增加胃泌素释放,从而影响胃十二指肠动力,引起胆汁反流。
3、胃大部切除术后,幽门括约肌被切除,失去防止胆汁反流的结构。
4、胆囊结石、长期吸烟、饮酒、高脂肪饮食等也会引起胆汁反流。
胆汁反流性胃炎是一种慢性疾病,在长期的病程中可能时好时坏。原发性胆汁反流性胃炎的追踪报道极少,而继发性胆汁反流性胃炎可经历浅表炎症-萎缩-肠化-不典型增生——胃癌的演变过程,但这一过程极其缓慢,多数研究认为需15-20年以上,只要定期检查,在胃癌的早期阶段被发现,手术或内镜下切除多可完全治愈。
胃大部切除术后胃癌的发生数倍于未手术者,与术前是胃溃疡还是十二指肠溃疡无关,但年轻患者、毕氏2式手术发生残胃癌较多。对于15年以上手术史,且有萎缩、肠化、不典型增生的患者必须密切监测,内镜是最好的方法,注意对可疑病灶的多点活检。对于不典型增生全胃萎缩患者6-12个月应随访一次,局部萎缩适当拉长随访的间期,浅表炎症无需强调内镜检查。
对于胃炎的发病原因,在看了上述内容的介绍,现在应该清楚了吧,患者朋友在平时的生活中一定要注意这些小细节,一定要对自己的生命负责任,一旦出现疑似症状,大家一定要及时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