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认为,胃下垂是由饮食不节、饥饱无度造成的,其病是或因内伤七情、或因劳倦过度、或因素体脾胃虚弱,进而引起脾胃升降失和而造成的。根据胃下垂的症状,中医胃下垂的辨证论治可概括为以下两类:
1、脾虚气陷,清阳不升
胃下垂是西医学经X射线钡餐造影发现胃体下移而命名的。中医多以中气下陷论治而取效,可知胃下垂确实与中气下陷、提摄无力有关。升举下陷之中气,即可升提下垂之胃体。临床用药常以参、芪、升、柴等为主,其代表方如补中益气汤、升阳和胃汤、保元汤等,其旨皆宗益气升阳之意。
2、清陷浊逆,气机受阻
胃下垂者,多脾胃气虚,而升降无力,易致积食、痰饮、淤血阻滞中焦,气机不行,加重胃体负荷,使下垂益甚。在临床治疗过程中,除了注意益气升阳(扶正)之外,还应根据不同的兼证,配合相应的治法(祛邪)。如兼有血淤者当佐以活血化淤之品;兼有痰饮滞中者当佐以温化痰饮之法;兼有湿邪阻滞者当佐以苦温燥湿,或芳香化湿;兼有寒邪者当佐以湿中散寒……如治疗胃下垂一则验案,症见纳少食差,食后有坠胀感,形瘦,大便干,董建华认为证属中气不足、升降失调,治疗当先开胃,俟胃气得降,清阳自可升发,取升清降浊方而获效,此乃有得之见。但必须注意,在胃气已虚的情况下,只能在扶正的基础上祛邪,使邪去而正不伤,这就更利于胃气的恢复。
总之,胃下垂是以中气下陷、气虚胃肌松弛、张力下降为主要表现,其常规治法为益气升阳,习惯用补中益气汤类治之,忌用沉降重坠之品。若系中气虚陷、又兼气滞者,应以升举之中增加理气之品,如陈皮、枳壳、香附、木香、砂仁、香橼等。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枳壳一味,既可疏导气滞,且又能恢复胃肌之张力,改善胃肌松弛状态。即使无明显气滞,纯属虚陷者,亦可用之。因为本品可以疏导益气之壅,既有疏补互施之意,又可收恢复胃肌张力,升提下陷之功,诚为治疗胃下垂之良品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