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的女性在日常生活中对大动脉炎这种疾病进行预防的同时,还要积极的了解这种疾病的发病症状,以及现在医学对这种疾病的治疗方案,因为年轻女性是这种疾病的高发人群,今天我们就来总结一下,大动脉炎在发病时会出现的症状。
1.头臂动脉型
颈动脉、锁骨下动脉、椎动脉狭窄和闭塞。可引起一过性脑缺血发作(TIA)至卒中等不同程度的脑缺血,可有头昏、眩晕、头痛、记忆力减退、视力减退;脑缺血严重者可有反复晕厥,抽搐,失语,偏瘫或昏迷。上肢缺血可出现单侧或双侧上肢无力、发凉、酸痛、麻木甚至肌肉萎缩。颈动脉、桡动脉和肱动脉可出现搏动减弱或消失(无脉征),约半数患者于颈部或锁骨上部可听到二级以上收缩期血管杂音。
2.胸主、腹主动脉型
血管炎症累及胸主动脉、腹主动脉甚至全主动脉。头颈、上肢高血压及下肢供血不足的症状。如头痛、头晕、心悸、下肢发冷、间歇性跛行等。下肢皮温低,阻塞远端脉搏明显减弱或消失。阻塞部位可闻及收缩期血管杂音,上肢血压常明显升高。
3.主-肾动脉型
主要累及主动脉、肾动脉。高血压为重要的临床表现,尤以舒张压升高明显,表现为头晕、心慌,因下肢缺血而有肢体乏力、发凉、间歇性跛行表现。患者上下肢血压相差>20mmhg时提示主动脉有狭窄。大部分患者可于脐上部位闻及高调的收缩期杂音。
4.肺动脉-冠状动脉型
病变累及肺动脉受累并不少见,可见于单侧或双侧肺叶动脉或肺段动脉,且为多发性病变。冠状动脉受累者少见,以前降支开口或其近段狭窄或闭塞。以心悸气短较多,但比较轻。冠状动脉一旦发生,后果严重。肺动脉瓣区可闻及收缩期杂音,肺动脉狭窄重的一侧呼吸音减弱。
5.广泛型
具有上述两种类型的特征,属多发性病变,多数患者病情较重。
大动脉炎的症状与疾病的发病部位有关,是心血管疾病中较为常见的一种疾病,患者病后患者可凭借症状到医院做检查,大动脉炎的检查方法主要有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等,检查后即可确诊疾病,患者也能根据疾病的严重程度进行治疗。
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
1、感染:多发性大动脉炎与多种致病菌、病毒、立克次体、寄生虫引起的感染有关。据Veda报告,多发性大动脉炎初期的各种感染率达80%,感染可引起主动脉及其主要分支动脉和(或)肺动脉的变态反应性炎症,其中以结核杆菌、链球菌最多见。多发性大动脉炎患者可同时存在肺内或肺外结核,特别是动脉周围及动脉旁有结核灶者,约81%本病患者结核菌素试验呈强阳性,约48%患者有结核病史;尸解发现大动脉旁有结核灶,病理所见有类似结核损害的郎罕巨细胞肉芽肿。日本学者报道起病之初有扁桃体炎、上呼吸道感染或肺感染者约占80%。目前有报道人类疱疹病毒在主动脉疾病的发病机制中可能起着不同的作用,人类巨细胞病毒重复感染可能是炎症性动脉瘤形成的病因。
2、雌性激素:多发性大动脉炎以青年女性多见,可能与雌激素排泄量呈持续高水平,而无正常双期节律有关。雌激素过多和任何营养不良(如结核病)相结合,可使动脉壁遭受损害,体内雌激素的持续高水平,导致主动脉及其分支非炎症性病理改变,发生大动脉炎。
3、遗传因素:多发性大动脉炎的遗传因素近年来越来越得到重视。尤其是白细胞抗原(HLA)基因与多发性大动脉炎的关系。日本、中国、印度等国均有报道本病可发生在孪生姐妹等同一家属人员中,且发现一例年仅4个月的多发性大动脉炎患者。
4、自身免疫反应:根据多发性大动脉炎活动期与早期常有的关节痛、四肢肌肉酸痛、全身疲劳无力、低热等风湿表现,以及实验室检查血中丙球蛋白及a1~a2球蛋白异常增高、C-反应蛋白阳性、抗链O滴度升高、抗主动脉抗体效价增高,IgG、IgA、IgM增高,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有效等特点,目前公认,多发性大动脉炎属自身免疫性疾病。
多发性大动脉炎的发病机制,可能由于感染、中毒、药物等因素作用于机体,引起自身免疫功能失调,使大动脉壁具有抗原性,而机体的免疫活性细胞对它并不能识别,与该自身抗原接触后产生抗大动脉抗体,与大动脉壁发生抗原抗体反应形成免疫复合物,沉积于大动脉壁而发生自身免疫性炎症性病理改变。
专家向我们详细地讲解了大动脉炎在发病时会出现的类型,以及每种类型的发病症状,年轻女性在对这种疾病进行预防的同时,一定要对这些类型和症状进行了解,以备不时之需,除此之外,我们还要对诱发这种疾病的因素进行防治,这样才能保证预防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