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不了解梅毒肾病这种疾病,有的甚至都没有听说过这种疾病,不管是人们对这种疾病了解不了解,这种疾病该发生的还是要发生,并且这种疾病患者是越来越多,大家不得不引起重视。患上了梅毒肾病之后,最典型的症状表现就是产生了很多的蛋白质以及水肿。很多人都不明白是怎么患病的,下面我们就来一起学习一番吧。
梅毒肾病的起因是什么
通常梅毒肾病多见于患梅毒十年以上的患者,发病机制十分复杂,通过研究资料显示梅毒肾病的起因多与以下几个方面有关:
1、肾血流动力学异常:在梅毒肾病发生中,起关键作用,甚至可能是始动因素。
(1)高梅毒肾病时,肾小球内高灌注,高滤过状态,跨毛细血管壁压力增高,使系膜细胞扩张,上皮细胞足突融合和产生致密小滴,肾小球上皮细胞从基底膜上脱落。
(2)肾小球基膜Ⅳ型胶原信使糖核酸增高,使基膜增厚,最终形成系膜的弥漫性、结节性病变,发生肾小球硬化。
(3)在压力增高的情况下,蛋白滤过增加,亦可沉积于系膜区和肾小球基底膜,促进基质增生,形成恶性循环,并可造成结节性和弥漫性肾小球硬化。
2、高梅毒肾病症:梅毒肾病发生与高梅毒肾病密切相关,梅毒肾病控制不佳可加速梅毒肾病发生发展,良好的梅毒肾病控制可明显延缓其发展。高梅毒肾病及糖基化终产物生成增多后引起系膜细胞增生,细胞外基质增多,系膜扩张,肾小球基底膜增厚等。
3、遗传因素
最近有研究发现,梅毒患者不同个体间系膜细胞GLUT1菜单达及调控上的差异有可能是部分患者易患肾脏损害的因素之一。而且梅毒肾病的发生还表现出家庭聚集现象,在一些有高血压家族史的梅毒患者中,梅毒肾病的发生率也明显高于无高血压家庭史的患者。此外,在不同种族间梅毒肾病的发生率也存在着差异。这此均表明梅毒肾病的发生与遗传因素有关。
梅毒肾病正确疗法
1.早期梅毒:包括一期、二期梅毒和病期在2年以内的潜伏梅毒。应选择有效的抗螺旋体药物,消灭体内活的螺旋体,在最短的时间内使病损丧失传染性,以免传染他人;并使机体尽早修复组织损伤,促进病变迅速愈合。早期梅毒若及时治疗可完全治愈,并可防止病变和临床症状进一步发展及恶化,保护人体重要器官免受侵害。
(1)青霉素类:首选苄星青霉素,若无该药时,水剂青霉素也可作该药替代药物。常用剂量为苄星青霉素240万U,分两侧臀部肌内注射,每周1次,共2~3次;APPG80万U/d,肌内注射,连续l0~15天,总量800万~1200万U;水剂青霉素G120万U/次,肌内注射,3次/d,连续20天,总量3600万~7200万U。
(2)对青霉素过敏者选用以下药物健康搜索:盐酸四环素0.5g,口服火罐网,4次/d,连服15天(肝、肾功能不全者禁用);红霉素,用法同四环素;多西环素(强力霉素)0.1g,口服,2次/d?,连服15天。
2.晚期梅毒:包括晚期皮肤、黏膜和骨关节梅毒,病期超过2年或不能确定病期?的潜伏梅毒。晚期梅毒对机体各组织器官的破坏性较大,应通过治愈病变,促使机体修复组织创伤,防止重要器官的功能障碍进展及功能丧失。晚期梅毒可出现一些不能完全修复的损伤,如咽、鼻缺损,骨骼畸形等。矫形手术可纠正部分畸形和残废,恢复部分或全部功能。
3.心血管梅毒的治疗:禁用苄星青霉素。如有心功能衰竭或心律失常时,应用药物进行纠正,待心功能可代偿,心律恢复正常后,再行驱梅治疗。并应从小剂量开始,逐步增加剂量,以免发生J-H反应,造成病情加剧或患者死亡。
梅毒肾病为什么会发生,以上做了这方面的介绍,我们清楚了导致这种疾病发病的原因,那么我们就可以很好的对这种疾病进行预防,这种疾病对患者的伤害是很严重的。大家在日常生活中要尽量的避免接触它们。另外,对于梅毒肾病,大家治疗的越早,治疗的难度就越小,病人还是很有希望恢复健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