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厨艺
首页 菜谱 分类 名菜 排行 食材 百科 健康 运动
当前位置:首页 > 血管瘤 > 血管瘤常识

人为什么会长太田痣

导读:皮损为淡青色、灰蓝色、褐青色至蓝黑色或褐黄色的斑片或斑点,斑片中央色深,边缘渐变淡,偶尔色素斑的某些区域可隆起甚至发生粟粒到绿豆大小的小结节。

有人一出生脸上就长有太田痣,那么什么是太田痣?太田痣除了对我们的外貌有影响外,对我们的身体有什么危害呢。

太田痣是一种真皮黑素细胞增生性良性皮肤肿瘤,不仅表现为皮肤粘膜的色素沉着,亦可累及其他脏器,从而表现出一系列合并症。因1939年首先由日本医生太田(ota)予以系统描述,故名。

太田痣一般发生于单侧面部的上下眼睑,颧部,颞部,偶尔也有双侧的太田痣,但是很少见。很多患者都有同侧巩膜的受累。颜色可以是褐色,灰色,青色或者黑色。呈斑状,网状或者比较均匀。有50%的患者生后即出现,也有一半的患者在10岁左右才出现。这种疾病不能自然消失,而且随着年龄增长可以面积扩大,到青春期后基本稳定。

太田痣和伊藤痣好发于有色人种,如东方人及黑人。女性多见。皮损为淡青色、灰蓝色、褐青色至蓝黑色或褐黄色的斑片或斑点,斑片中央色深,边缘渐变淡,偶尔色素斑的某些区域可隆起甚至发生粟粒到绿豆大小的小结节。斑点呈群集状分布,疏密不一,或中央为斑片,边缘为斑点。皮损的颜色因日晒、劳累、月经期、妊娠而加重。有的青春期变深扩大。

本病最常见的受累部位为眶周、颞、前额、颧部和鼻翼,即相当于三叉神经第、二支分布的区域;单侧分布,偶为双侧性(约10%左右),约2/3的患者同侧巩膜出现蓝染,结膜、角膜、虹膜、眼底、视神经乳头、视神经、眼球后脂肪及眶周骨膜也可累及。皮损广泛者亦可累及头皮、耳颈、躯干、上下肢等部。口腔和鼻咽部粘膜亦可受累。

太田痣发病机制

太田痣的病因是由于胚胎发育的时候,黑素细胞于11周左右从神经嵴向表皮移行的过程中,部分黑色素细胞掉队,停留在真皮导致的,有一定的遗传因素。

太田痣的危害

1、青光眼及其它良性眼部疾患:青光眼是太田痣最常见的眼部并发症,早在1915年就有报道。太田痣患者中,部分可有眼压升高。除青光眼之外,其它眼部良性的并发症包括先天性白内障、原发性色素性视网膜炎、视盘海绵状血管瘤

2、恶性黑素瘤:太田痣并发恶性黑素瘤最先于1860年报道,发生率很低,主要见于白种人。

3、皮肤并发症:太田痣患者可伴发其它皮肤损害,包括:各类真皮色素细胞增生性皮肤病(如蒙古斑、蓝痣、伊藤痣等)、色素性斑痣、咖啡斑、鲜红斑痣及毛细血管扩张症,其它皮肤并发症包括黄褐斑、白癜风、鱼鳞病、多发性神经纤维瘤、先天性掌跖角化及湿疹等。

4、其它并发症:太田痣可并发同侧感觉神经性耳聋、胃肠道血管瘤和主动脉弓综合征、滑膜多发性血管瘤、毁损性关节炎等,不过均属罕见。

点赞(0)
分享到:
收藏(0)

猜您喜欢

扫一扫手机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