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生活中能够导致人们体内血小板减少的原因有很多,其中最为常见的就是,巨核细胞生成不良所导致的血小板减少,大家要想对这种疾病进行预防的话,首先就应该要了解诱发这种疾病的原因,为保证预防效果,今天我们就来总结一下,巨核细胞生成不良性血小板减少的主要病因。
(1)再生障碍性贫血与骨髓病性疾病各种原因引起的再生障碍性贫血,都有骨髓巨核细胞减少,血小板的生成减少等特点,血小板减少可以是再生障碍性贫血最早出现的表现,也可能是经过治疗之后血红蛋白及粒细胞恢复正常,血小板尚未得到恢复。骨髓病性疾病如癌肿浸润骨髓,大多为肿瘤细胞损害巨核细胞,因此血小板生成减少。以上两种情况检查骨髓即可明确诊断,前者骨髓增生低下,巨核细胞减少;后者可查到肿瘤细胞。
(2)理化因素抑制骨髓理化因素如电离辐射、烷化剂、抗代谢药、细胞毒药等在治疗恶性肿瘤时,血小板减少是常见的并发症,或者直接毒害骨髓细胞,或者发生免疫反应。此类因素大多使骨髓弥漫性损伤,患者表现为全血细胞减少。但少数患者巨核细胞对射线的作用较敏感,因此某些患者可只表现为血小板减少,巨核细胞减少。
(3)选择性抑制巨核细胞的因素氯噻嗪类药及其协同剂可以引起血小板减少,除通过产生血小板抗体的机理外,还通过抑制血小板的生成。个别孕妇服用此药后,可引起新生儿先天性血小板减少,母体可无症状。
(4)先天性巨核细胞生成不良该病罕见,巨核细胞及血小板明显减少,常伴先天畸形,如肾脏、心脏、骨骼等。预后差,约2/3患儿8个月内死于颅内出血。母体孕期患风疹、口服因素。
(5)其他雌性激素偶尔可以引起无巨核细胞性血小板减少。乙醇可以抑制血小板生成,这是长期大量饮酒患者血小板减少的较常见的原因。临床少有出血表现,停止饮酒后,血小板可恢复。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临床可分为2型:
(1)急性型:此型较为常见。既往无出血史,起病急,常有发热,以自发性皮肤和黏膜出血为突出表现,多为针尖大小的皮内或皮下出血点,形成瘀点或瘀斑,少见皮肤出血斑或血肿。皮疹分布不均,常以四肢较多,在易于碰撞的部位更多见。常伴有鼻出血或齿龈出血,胃肠道大出血少见,偶见肉眼血尿。青春期女性患儿可有月经过多。少数可有结膜下和视网膜出血。颅内出血少见,一旦发生,则预后不良。出血严重者可致贫血,肝脾偶见轻度增大,淋巴结不增大。呈自限性经过,85%~90%患儿于发病后1~6个月内痊愈,约10%转变为慢性型。
(2)慢性型:起病缓慢,出血症状相对较轻,主要为皮肤、黏膜出血,可持续或反复发作出血,出血持续期和间歇期长短不一,交替出现。约30%患儿发病数年后自然缓解。反复发作者脾常轻度增大。
通过专家的总结,大家应该知道了巨核细胞生成不良性血小板减少的病因,这样我们就可以通过对这些病因进行预防,来避免自己患上这种疾病的可能,大家除了要对这种疾病进行预防之外,还要了解这种疾病在发病时会出现的类型,以备不时之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