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小板是人体血液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该疾病是一种很常见的血液病。血小板减少症一般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后天获得性的,一类是原发性的。获得性的血小板减少症大多是由于疾病、药物或者病菌引发的。那么感染性血小板减少症的发病原因是什么呢?
感染性血小板减少症,本病是因病毒、细菌或其他感染所致的血小板减少性出血疾病。
1、病毒感染:可致血小板减少的病毒感染包括麻疹、风疹、单纯疱疹、水痘、巨细胞病毒感染、病毒性肝炎、流感、腮腺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流行性出血热、猫爪热、登革热等。病毒可侵犯巨核细胞,使血小板生成减少。病毒也可吸附于血小板,致血小板破坏增加;某些严重麻疹患者以及流行性出血热患者因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消耗血小板。
2、细菌感染:许多细菌感染可致血小板减少,包括革兰氏阳性及阴性细菌败血症,脑膜炎双球菌、菌血症、伤寒、结核病、细菌性心内膜炎、猩红热、布氏杆菌病。细菌毒素抑制血小板生成,或使血小板破坏增加,也可由于毒素影响血管壁功能而增加血小板消耗。总之,单纯血小板减少患者,如有明确的感染征象,要考虑该病,原发感染控制后,则血小板恢复。
如何检查血小板减少呢?
1、血小板生成障碍:如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巨幼细胞性贫血,骨髓纤维化,放射线损伤等。
2、血小板破坏或消耗过多: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系统性红斑狼疮,恶性淋巴瘤,风疹,药物过敏引起的血小板减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等。
3、血小板分布异常:脾功能亢进。
4、放射治疗和化疗等都是引起血小板减少的原因。
中医认为血小板减少的病因可概括为外感和内伤、外感六淫之邪,入里化为邪热,或内伤肝脾肾三脏,功能失调,均能导致本病的发生。可概括为外感邪热,血热妄行;或脾气虚损,气不摄血;或脾肾阳虚,统摄无权;或肝肾阴虚,虚火上炎;或瘀血内阻,血不循经。有关论述散见于“血证”、“发斑”、“葡萄疫”等范畴。如果发现请及早治疗,最好用中药比较好,中医对身体的没用什么副作用。调理的比较快捷,比如中药卷柏紫癜方,能够更好的增加血小板的含量。
以上就是感染性血小板减少症的发病原因,了解了这些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血小板减少患者的日常护理也是十分重要的,患者应该处于一个相对安全的环境中,避免划伤和擦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