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猝死已经继自杀之后,成为大学生的第二大非正常死亡的原因。通常人们认为猝死是因为现在大学生的不规律生活习惯并且缺少运动,通宵娱乐、熬夜上网,还有饮酒、吸烟等不良行为已成为普遍现象。其实除了这些原因,运动中猝死也是不可忽视的问题,比如前几天,同济大学一名大一新生在打篮球时不幸猝死。
运动猝死主要有心源性猝死和脑源性猝死。心源性猝死当中最为常见的猝死病因依次为先天性心脏病、心肌炎和心力衰竭;脑源性导致的运动性猝死主要包括脑血管畸形、脑动脉瘤、脑动脉硬化等原因。运动猝死虽然没有运动损伤那样高的发生频率,但是它发生的突然性和后果的严重性要远超过运动性损伤。下图为部分高校发生的运动猝死事件。大量研究结果表明,心源性猝死在运动猝死中所占比列最大,其次就是脑源性猝死。热环境下进行剧烈运动或比赛,也有可能会导致严重中暑,甚至死亡。
大学生运动猝死的特点 1.运动猝死发生的季节和时间节律主要为春秋两季和下午,这可能与大学学制有关,春秋两季初期正值学校开学之际,大学生又开始参加体育比赛,然而由于寒暑假期缺乏体育运动,此时机体还不能完全适应高强度、对抗激烈的体育比赛,容易出现运动猝死; 2.运动猝死的案例中女性比率要比男性低,这可能是由于女性不愿意参加大负荷运动,对疲劳和过度负荷不易耐受等原因有关。3.心理应激的影响较大。有几例运动猝死事件发生在体育加试或者测试中,运动量并不大,可能与当时的考试压力过大有关;还有一例是在篮球运动结束后打牌兴奋过度而死。4.我国运动猝死年龄的峰值在20岁左右,比国外猝死的高危年龄40-50岁要低很多。5.运动猝死常发生在田径赛、篮球、排球、足球和慢跑。
心源性运动猝死心源性猝死主要是由于心血管性疾患所致,包括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心肌炎、肥厚性心肌病、心脏瓣膜病、先天性心脏病、马方氏综合征等。诱发机制可能有:1.人体在进行紧张剧烈的运动时,体内代谢速率加快,血液中的儿茶酚胺水平增高,心肌需氧量增加,易出现心肌缺血缺氧,缺血若超过30min,有可能发生心肌缺血坏死。2.运动中诱发冠状动脉痉挛或栓塞,使其灌注不良,痉挛持续20min以上,也会引起心肌的缺血坏死。3.运动时体内电解质、激素内分泌的改变和代谢产物的堆积,可引起血液理化特性的改变。例如,运动时心肌钾钠离子的变化,可引起心肌的代谢性坏死;运动时血液游离脂肪酸产生的速率加快,血液处于高凝状态以及所引起的应急性改变均可诱发心律失常。
脑源性运动猝死脑源性猝死主要是脑血管畸形、脑动脉硬化及高血压等导致的蛛网膜下腔出血和脑出血引起的猝死,较少的还可见到脑栓塞、脑血栓引起的猝死。诱发机制可能是剧烈运动可使交感神经活动增强,收缩压升高,从而易造成原有动脉硬化、脑血管瘤或血管畸形破裂出血而死亡。美国神经生理学家杰姆斯·斯肯纳认为,在大脑额叶,存在着与心脏猝死密切有关的化学物质,可能是一种神经递质,也可能是一种酶。在应激情况下,大脑中可能突然产生大量的这种化学物质,使心律紊乱,失去控制,甚至导致心肌颤动,心脏骤停。但是迄今为止,研究者既没有找到确定的物质,又没能确定这些物质从大脑传递到心脏的路线。大脑致死的说法依然只是一种假说。
运动猝死的预防 1.学校管理部门要做好大学生的体检工作,规范体检运作程序,以防出现漏检、瞒检或体检时走过场的现象发生。及时识别运动性猝死的潜在高危因素和高危人群,并告知相关学生应该注意的事项。在参加剧烈运动和紧张的比赛前必须进行体格检查,包括临床检查和机能试验,尤其要重视心血管系统的功能检查,排除心血管异常的潜在疾患。并且要重视常规地详细询问既往病史和家族病史。2.要培养对体育运动的兴趣和终身体育观,要有长期的良好的运动习惯,避免突然间的剧烈运动导致机体的某些生理功能不能够满足机体的需求额导致运动性猝死。3.在鼓励高校大学生积极参加体育活动,增强体质的同时,还要不断的提醒大学生们在运动过程中要对容易出现的运动事故有一定的防范意识。对运动性猝死的相关知识进行系统性的普及,教育学生在运动训练前一定要充分做好热身活动。4.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尤其男生害怕别人嘲笑自己身体弱,喜欢逞强。要确保运动后的疲劳消除,在运动中若出现胸部、咽喉部、肩背部疼痛或压缩感、心悸、脉律不整或突然减慢、面色苍白、口唇发紫、气短、大汗、头昏、眩晕等症状时应立刻停止运动。
运动是为了身体健康,而影响健康的因素却有很多。号召全民运动的口号随处可见,而关于安全运动的知识传播却寥寥无几。总之,身体是自己的,我们不能全靠外界的宣传教育,应该自身加强对科学运动的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