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越来越多年轻白领发生心梗突然去世的消息传来,我们不难发现,心梗呈现越来越年轻化的趋势。据美国学者报告,约40%的急性心肌梗塞发生在早上这个“魔鬼时段”,而早上发生的心梗,梗塞面积大,故危险性更大。
北京安贞医院对一组连续两年共580例急性心梗进行了研究,发现急性心梗的发病与时辰有关,早上5-6时,发病率最低;7-8时是5-6时的2倍;8-9时是5-6时的3.1倍。这一时辰特点在60岁以上的老年组中更明显。
另一项关于心血管病发病的时间性研究也揭示,心梗等猝发性心脏病的发作,在一天中有两个高峰:起床后1?2小时和此后的10?12小时,尤以第一个高峰更为明显。这个规律对于冠心病的治疗和用药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高发时段谁是魔鬼
在早上,由于生物钟效应,随着太阳升起,大脑思维开始活跃,交感神经张力增高,血中肾上腺素、儿茶酚胺及皮质激素浓度升高,体内生理代谢增强,这一系列变化,使心脑局部血管因受缩而狭窄,缺血加重,并促使不稳定的粥样硬化斑块损伤或破裂,造成动脉血栓形成,使血管堵塞,故容易发生心肌梗塞和脑梗塞。
美国医学家研究认为,人的血管在早上没有多少弹性,调节血液流动和血压的功能由一种内皮细胞完成。内皮细胞附着在血管内壁上,根据需要可以作相应的调节,使血管内径变大,进而起到血管扩张的作用。美国科学家们通过试验表明,在早上,内皮细胞的这种调节作用下降了40%。
德国科学家托马斯·迈内茨也有类似的看法:“早上醒来之前,人类大脑的植物中枢开始变得活跃。之后,血压和脉搏开始增高和加快,血细胞聚集性增强,而同时血管弹性变弱。这些都会导致心脏的血液流通不畅,而诱发心肌梗塞。”
早上的心梗更厉害
在美国《心脏》杂志上发表了一篇西班牙研究人员的报告称,早晨6点至中午发生的心脏病,心肌受损率高21%。研究者检测肌酸激酶和肌钙蛋白含量,来估测心肌受损程度。研究者发现,最严重的心肌损害发生在早晨6点至中午之间,这两种酶的含量比发生在下午6点至午夜之间者高出21%。换而言之,早晨不单是心梗发生的高峰;而且,早晨发生的心梗更危险。
高峰时段防心梗
1.三杯安全水
醒来先喝一杯水。经过一夜睡眠,通过呼吸、出汗、排尿等,人体会失去约500毫升水;夏天出汗多,可能损失更多。所以,早晨醒来,血液处于浓缩状态,血液黏稠度增高,容易形成血栓。因此,清晨醒来,应立即补充白开水一大杯,约500?800毫升,以便稀释血液,降低血液黏稠度,防止血栓形成。这杯水最重要,但按饮水顺序,这只能算是第三杯水。
其实,前一天晚上睡觉之前半小时,也应该喝一杯水,算第一杯;夜间醒来再喝一杯,算第二杯。三杯安全水,能更有效地防止第二天清晨的血黏度增高,可能防止早上心梗高峰的出现。
2.晨起一次药
早晨人清醒后,交感神经会很快兴奋起来,儿茶酚胺、肾上腺素、5-羟色胺等血管活性物质分泌增多,使血压升高、血管收缩、血小板聚集,容易促进血栓形成。所以,清晨醒来要及时服当天的第一次药,以阻断交感神经兴奋和血管活性物质的分泌。空腹服药,15分钟内就会起作用。当然,日常该服的药,如阿司匹林等,也一定要按时服用。
3.提倡慢生活
尤其老人更要过慢生活。起居、饮食、活动、上下楼、做事等都要慢半拍,千万别着急,‘稍安勿躁’,事事从容不迫。有起床要“三个三分钟”、白天要“三个半小时”的说法。
“三个三分钟”是指:醒来后不要马上起床,而是要在床上躺三分钟;然后慢慢起来坐三分钟;再将两条腿下垂在床沿边等三分钟,然后再站起来走动。
“三个半小时”是指:每天早上起来活动半小时;中午午休半小时;晚上步行半小时。
4.科学服药和锻炼
服用治疗心血管病的药物,一天一次的药物应在早晨6点服用,一天两次的应在早晨6点和下午3点服用,一天三次的应在早晨6点、中午12点、下午5点服用。这样就有可能抑制双高峰的出现,减少猝发心脏病和脑中风的危险。
根据冠心病发作的双高峰规律,锻炼也应将传统的晨练改为晚9时锻炼。有些心脏病突发是因晨练不当所致。晚9时锻炼避开了发病的高峰时段,能降低发病隐患。冠心病患者的锻炼应适度,早起后可散散步,做做操;晚锻炼时可根据自身情况选择适宜的项目,进行适当的有氧运动,时间约40分钟左右,遵循‘循序渐进、量力而行、适可而止’的原则,以在锻炼中和锻炼后无明显不适为度。病情较重的患者要锻炼,必须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
同时,要防治肥胖、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高尿酸血症、冠心病,尤其是要有效控制不稳定型心绞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