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如何治疗气血气虚
气血虚怎么办虚证在临床上十分常见,老年多虚证,久病多虚证,其他如先天不足、烦劳过度、饮食不节、饥饱不调等,皆能导致虚证。虚证有气虚、血虚、阴虚、阳虚之分,本文仅述气血虚。气虚主要指肺脾气虚,临床表现为气虚、气短声低、倦怠无力、面色晃白,头晕自汗,食欲不振、大便溏薄等。常用的方剂有四君子汤(党参、白术、茯苓、甘草),补中益气汤(黄芪、党参、白术、灸甘草、当归、陈皮、升麻、柴胡),生脉散(人参、麦冬、五味子)。这些方剂都是以补肺健脾的中药为主而组成的。血虚包括心血虚与肝血虚,主要表现为面色萎黄、指甲苍白、头晕目眩、心悸失眠等。
常用的方剂有四物汤(熟地、当归、白芍、川芎)、当归补血汤(黄芪、当归)、归脾汤(白术、茯苓、黄芪、龙眼肉、酸枣仁、党参、木香、灸甘草、当归、远志)等。气血双虚则应气血双补,常用的方剂有八珍汤(四君子汤加四物汤),十全大补汤(八珍汤加黄芪、肉桂),人参养荣汤(当归、党参、白芍、白术、茯苓、熟地、灸甘草、黄芪、肉桂、五味子、远志、陈皮、生姜、大枣)等。
二、双补丸制作方法
一、三煎:煎煮将药材置于砂锅或不锈钢锅内(忌用铁锅、铜锅),加冷水浸泡4-8小时。因为滋补药物含有多量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浸泡可使水分子渗透到药材内部,增加有效成分的浸出。第一煎的水平应淹埋药材后再高出2-3指。先以文火加热,以使药材预热,然后加大火力(武火)至沸,再转为文火慢煎,持续1小时。1小时后滤出,再加水进行第二煎,先武火至沸,再转文火慢煎,又1小时后滤出。由于做膏剂药量较大,故尚需第三煎,以充分溶出有效成分。第三煎亦是先武火后文火,沸后半小时即可滤出。药材经三次煎煮后,内部组织膨胀,含有较多药汁,故还应将药渣装入粗布袋内,放入榨床上挤压,有板框压滤机更好。榨出的药汁与三次滤出的药汁兑在一起,用适宜的滤器过滤干净。
二、浓缩:过滤后的药汁放入锅内加热浓缩。浓缩时有浮沫产生,欲称膏化,应掠去浮沫不要。在加热过程中应不断搅拌,防止结底焦化。浓缩至稠膏时沾取少许滴于滤纸上检视,以无渗润水迹为度,此时称为清膏。
三、炼蜜:将适量(一般为清膏的二倍)蜂蜜置于锅内,文火加温,沸后不断用铜筛捞去死蜂和泡沫,炼至色转棕黄,有香气时为止。四、收膏将上述清膏与炼好的蜂蜜兑在一起,搅拌均匀,再微炼、去沫,此时仍需不断搅拌,以防结底焦化。根据经验,用膏板挑起锅内之浓缩膏成水平面5-10秒钟(室温不得低于5°C),再将膏板转成90°直角,膏若成小薄片状流下时,即为收膏成功。中药称此为“拉大旗”,然后装入磁罐中贮存即可。
三、气血双补方
八珍汤之平补气血方子:
原料:白茯苓、人参、白术、山药各15克,白扁豆12克,炙甘草10克,莲子肉、薏苡仁各9克,砂仁、桔梗各6克
用法:上药为末,每幅9克,水300ml,加生姜5片,大枣1个,煎至120ml去渣,不拘时候通口服《现代用法:用于汤剂,加生姜3片,大枣5个,水煎服之》
补中益气汤方子:
原料:黄芪18克,炙甘草、人参、白术各9克,橘皮、天麻、柴胡各6克,当归身3克用法:水煎服之。一则开提中气,恢复中焦升降之功能,使下脱下垂之症自复其位。
功效:补中益气,升阳举陷,常用于气虚下陷所致的子宫下垂,胃下垂,肾下垂或其它内脏下垂。
一、生发饮
药物组成:黄芪30克、生地20克、熟地30克、首乌20克、黑芝麻30克、枸杞子15克、菟丝子15克、川芎10克、白蒺藜15克、女贞子15克、旱莲草30克、当归10克。用法:水煎服。
适应证:肾虚气血不足,头发逐渐脱落,或呈片状,或突然头发骤脱。
加减:脂溢性脱发加白鲜皮20克、蝉衣10克、地肤子20克、丹皮15克。
二、胃痛灵
药物组成:海螵蛸30克、甘草15克、元胡20克、三七10克、鸡内金20克、浙贝母18克、广木香15克、凤凰衣13克。
用法:上药共碾极细末(过120目筛),每次3克,可装入胶囊服用,每日三次。
适应证:急慢性胃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引起的胃脘疼痛,嗳气泛酸纳差、大便呈黑褐色。
生活中还是存在很多气血双补的中药的,因此如果想要寻找的话,对于我们来说并不是什么难题,重要的是我们必须学会疗养身体的方法,当掌握了方法了以后,然后一步一步按部就班的进行,这样我们也很容易成功,自然而然就能有好的身体。
四、气血双补丸注意事项
理论上气血双补丸能补充人体气血不足、促进气血的生成、防止气血的消耗、调节气血平衡。适用人群比较广泛,中老年人,女性朋友,亚健康状态的朋友。
【注意事项】
1.忌油腻食物。
2.凡脾胃虚弱,呕吐泄泻,腹胀便溏、咳嗽痰多者慎用。
3.感冒期间不宜服用。
4.服药同时不宜服用藜芦及其制剂。
5.高血压、糖尿病患者或正在接受其他药物治疗的患者应在医师指导下服用。
6.本品宜饭前或进食同时服用。
7.按照用法用量服用,小儿、孕妇、高血压、糖尿病患者应在医师指导下服用。
8.服药期间出现血压上升、面红皮疹、出血头痛、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症状时应停药并去医院就诊。
9.对本品过敏者禁用,过敏体质者慎用。
10.药品性状发生改变时禁止服用。
11.儿童必须在成人监护下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