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健脾胃的食物
主食
水稻:有健脾和胃,壮气力,强肌肉之功。
玉米:有补中健脾,除湿利尿之功。
小麦:有健脾养心益肾,除热止渴之功。用于烦躁不安,食欲不振等。
粟米:有补中益气,健脾益肾之功。用于脾肾不足所致的纳食少,烦渴,反胃呕吐及病后体弱等。
蔬菜
番茄:有健脾开胃,生津止渴之功。用于食欲不振,热病,口渴等。
香菇:能补脾胃,益气。用于脾胃虚弱,食欲减退,少气乏力之症。
扁豆:有健脾开胃,和中益气,消暑化湿之功效。用于暑湿吐泻,脾虚呕逆,食少便溏,泄泻水肿等病。
山药:有健脾益气,养阴之功。用于脾虚气弱,食少便溏或泄泻。
白萝卜:有宽中下气,消食化痰之功。用于食积不消,脘腹胀痛等。
肉食
鸡肉:有温中益气,补精填髓之功。用于虚劳瘦弱、中虚食少、泄泻等病。
鹅肉:有益气补虚,和胃之功。用于消瘦乏力,呃逆等症。
鹌鹑:有补五脏,益中气,清利湿热之功。用于营养不良,虚劳瘦弱,久泻久痢,食欲不振等病。
猪肚:有补虚损,健脾胃之效。用于虚劳瘦弱,胃疼痛,胃下垂,小儿疳积等。
鳝鱼:有补虚损,补气血,强筋骨之效。用于小儿久病,气血不足,脏腑虚弱,出现疲倦食少,肚腹冷痛,肠鸣泄泻等症。
瓜果
苹果:有健脾益胃,生津止渴之功。用于中气不足,腹泻,便秘等。
山楂:有健胃消食,活血化瘀之功。用于小儿消化不良,食积内停。
木瓜:有健脾胃,助消化之功。用于胃痛,消化不良等。
无花果:有健脾开胃,清热润肠之功。用于食欲不振,便秘,泻痢等症。
二、健脾胃的中药
中医药在健脾养胃方面具有独特优势,下面就来介绍十种健脾养胃常用的中药材。
一、党参
性味归经:甘,平。归脾、肺经。
功能:补中,益气,生津。治脾胃虚弱,气血两亏,体倦无力,食少,口渴,久泻,脱肛。
应用:党参用于健脾和胃,多与鸡、排骨等肉类同炖煮食用。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6-15g;或熬膏、入丸、散。生津、养血宜生用;补脾益肺宜炙用。
禁忌:实证、热证禁服;正虚邪实证,不宜单独应用;不宜与藜芦同用。
二、莲子
莲子功能:补脾止泻,益肾涩精,养心安神。用于脾虚久泻,遗精带下,心悸失眠。
应用:莲子用于健脾养胃,可煎汤代茶饮。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6-15g;或入丸、散。
禁忌:中满痞胀及大便燥结者,忌服。《本草备要》:大便燥者勿服。《随息居饮食谱》:凡外感前后,疟、疸、疳、痔,气郁痞胀,溺赤便秘,食不运化,及新产后皆忌之。
三、薏米
性味归经:甘、淡,凉。归脾、胃、肺经。
功能:健脾渗湿,除痹止泻,清热排浓。用于水肿,脚气,小便不利,湿痹拘挛,脾虚泄泻,肺痈,肠痈,扁平疣。
应用:薏米健脾养胃效果极佳,可用于煲汤、煮粥。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0-30g;或入丸、散,浸酒,煮粥,作羹。
禁忌:本品力缓,宜多服久服。脾虚无湿,大便燥结及孕妇慎服。
四、山药
性味归经:甘,平。归脾、肺、肾经。
功能:补脾养胃,生津益肺,补肾涩精。用于脾虚食少,久泻不止,肺虚喘咳,肾虚遗精,带下,尿频,虚热消渴。麸炒山药补脾健胃。用于脾虚食少,泄泻便溏,白带过多。
应用:山药用于健脾养胃,适合煮粥,蒸食,炖汤等,是极佳的药食同源药材。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5-30g,大剂量60-250g;或入丸、散。外用:适量,捣敷。补阴,宜生用;健脾止泻,宜炒黄用。
禁忌:湿盛中满或有实邪、积滞者禁服。
五、茯苓
性味归经:甘、淡,平。归心、肺、脾、肾经。
功能:利水渗湿,健脾宁心。用于水肿尿少,痰饮眩悸,脾虚食少,便溏泄泻,心神不安,惊悸失眠。
应用:茯苓用于健脾养胃,可研末冲服,煮粥,炖汤,亦可做成糕点。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0-15g;或入丸散。宁心安神用朱砂拌。
禁忌:阴虚而无湿热、虚寒滑精、气虚下陷者慎服。
六、甘草
性味归经:甘,平。归心、肺、脾、胃经。
功能:补脾益气,清热解毒,祛痰止咳,缓急止痛,调和诸药。用于脾胃虚弱,倦怠乏力,心悸气短,咳嗽痰多,脘腹、四肢挛急疼痛,痈肿疮毒,缓解药物毒性、烈性。
应用:甘草健脾养胃,多用于调和药性。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0.5~3钱;或入丸、散。外用:研末掺或煎水洗。
禁忌:实证中满腹胀忌服。
三、健脾胃的五谷杂粮
健脾胃的五谷杂粮
①粳米:又名大米。味甘,性平,有健脾和胃,壮气力,强肌肉之功。用于脾虚烦闷,泄泻,消瘦,下痢。
②玉米:又名包谷。味甘,性平。有补中健脾,除湿利尿之功。可用于泄泻,痢疾等病。
③粟米:又名小米。味甘咸,性微寒。有补中益气,健脾益肾之功。用于脾肾不足所致的纳食少,烦渴,反胃呕吐及病后体弱等。
④高粱:味甘,性平。有健脾益中,渗湿止痢之功。用于小儿消化不良,湿热吐泻下痢等。
⑤糯米:又名江米。味甘,性温。有暖脾胃、补中益气之功。用于胃寒痛,消渴,自汗,便溏,腹泻。
⑥小麦:味甘,性凉。有健脾养心益肾,除热止渴之功。用于口干咽燥,烦躁不安,食欲不振等。
⑦大麦:味甘咸,性微寒。有益气健脾,止渴除烦之功。用于脾胃虚弱之消化不良,呕吐泄泻等。
四、日常健脾胃的方法
1、揉带脉
脾主运化,脾胃虚弱则会运化不力,造成身体水湿停滞。而揉带脉则一方面健脾阳,另一方面则振奋了肚腩两侧胆经的阳气,迅速化开了小腹内积聚的水湿。当然你要是觉得揉带脉的力度不足的话,也可以用手握成拳来敲。顺便再说一下,此法对便秘的治疗也非常有效果,可以说是立竿见影!对于这一点俺可是亲身体验过的哦。坚持一段时间大便就不再粘着马桶了。
2、爬山
爬山是日常人们锻炼的常用方法,在爬山的同时还可以欣赏到身边美丽的风景,总结起来就是说爬山不仅能锻炼筋骨,让人汗水淋漓——这也是排除体内水湿的良法,同时还能让人的脾通天地之气,山谷之气。这就是我们的古人所说的微言大义,短短的一句话就包含了极其深刻的哲理,暗合了中华文化中天人合一之思想!
3、踮足功
就是脚尖着地,脚后跟抬起,能抬多高抬多高。这是非常容易实现的一个动作,胃部在足部的反射区是脚的第二趾和第三趾之间,胃经的原穴也在脚趾的关节部位。胃肠功能较弱的人,不妨经常锻炼脚趾。你可以踮着脚尖走路,你也可以试试踮着脚尖站个十来分钟,记住在踮脚尖时要尽可能地把脚踮得高一点,这样效果才会好!
4、推腹法
推腹法应该说很多人都知道的,在我们按揉腹部的同时身体的很多部位都加快了循环的速度了,人体内的三浊(废水、废气、大便)都可通过此法来排除,而此三浊正是导致人生病的罪魁祸首。所以古人常说“大道至简”,道理想通了,解决问题就容易了,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千千万万,但那就是所谓的“术”的层面的问题了!
5、跪膝法
此法可引气血下行,使气血流注于胃经。因此对胃的功能改善是大有好处的,当然此功法的好处远不止这一点,坚持的时间长了自然会看到效果的。
6、捏脊法
捏脊梁骨,从尾椎骨一直捏到脖子。捏的时候,不必拘泥于穴位,因为脊柱两侧正是督脉和足太阳膀胱经所经之处,捏脊能对身体起到全面的保健作用,它可以健益脾胃、督一身之气;还可调理脏腑、疏通经络、升降气机。也可以用手搓脊柱及其两侧更为方便快捷,力度可大可小,总之搓得发热为止。
7、吞唾液养生法
唾液其实就是人体内最好的健脾胃的药。中医学认为,唾液能“润五官、悦肌肤、固牙齿、强筋骨、通气血、延寿命”,古代很多名医都把唾液作为一种非常宝贵的身体物质的,可以让人延年益寿,消除百病的。
8、拉筋
人的肝、脾、肾经都从大腿经过,所以拉筋对这三条经的拉伸和调理作用是非常有效的。我个人的感觉是最好采用卧位拉筋法,其效果更加显著!另外多吃豆类蔬菜可以健脾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