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急性中耳炎病发原因和预防
中耳炎是累及中耳(包括咽鼓管鼓室鼓窦及乳突气房)全部或部分结构的炎性病变绝大多数为非特异性安排炎症,尤其好发于儿童。
病发原因:
1.感冒后鼻咽部的炎症会向咽鼓管方向蔓延,管腔黏膜出现充血和肿胀后使得纤毛运动发生障碍,从而引发中耳炎。
2.鼻涕中含有大量的病毒细菌等,用力地擤鼻涕使鼻涕向鼻后孔挤出后到达咽鼓管,引发中耳炎。
3.游泳时水入口后通过鼻咽部进入中耳可能引发中耳炎。
如何预防:
1.预防伤风感冒。很多化脓性的中耳炎是由咽鼓管的感染而引起的。
2.预防错误游泳姿势。不要让水进入鼻咽部,以此保护耳朵,减少中耳炎发病的概率。
3.预防相邻的器官。对于中耳邻近的器官疾病要预防,如果这些器官发生了病变也会并发中耳炎。
二、急性中耳炎感染途径
急性中耳炎是中耳黏膜的急性化脓性炎症,好发于婴幼儿,冬春季多见,致病菌多为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部分治疗不及时病人可导致鼓膜穿孔引起患耳流脓及听力下降。
较常见的感染途径有:
1.咽鼓管途径
(1)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时,细菌可通过咽鼓管侵入中耳引起感染。
(2)急性传染病,如猩红热、麻疹、百日咳等也可通过咽鼓管入侵中耳引起急性中耳炎。
(3)不正确的捏鼻鼓气或擤鼻涕,游泳、跳水,不恰当的咽鼓管吹张或鼻腔治疗等,可将致病菌及鼻腔分泌物等逆行进入中耳腔引起感染。
(4)婴幼儿的咽鼓管短而宽,并且开口处位置低,如果平卧哺乳,乳汁及胃内容极易经咽鼓管逆流入中耳引起感染。
2.外耳道鼓膜途径
鼓膜穿刺,鼓膜置管,鼓膜外伤时,外耳道的致病菌可通过穿孔处直接进入中耳腔引起感染。
3.血行感染
极少见。
三、急性中耳炎的分类
1、慢性化脓中耳炎
发病部位:鼓室
病理改变:黏膜充血水肿
轻者,有炎性细胞浸润,有渗出物
重者,黏膜增生、肥厚
症状:耳溢液、听力下降、耳鸣
病因:急性化脓性中耳炎治疗不彻底或治疗延误、
急性坏死性中耳炎病变、抵抗力差
鼻部和眼部疾病引起
治疗原则:药物治疗:引流+清洗耳道及鼓室+抗生素滴耳
手术治疗:乳突根治术或鼓室成形术
2、分泌性中耳炎
发病部位:咽鼓管鼓室乳突气房
病理改变:黏膜病理性渗出、分泌
症状:听力下降、耳痛、耳内闭塞感、耳鸣
病因:咽鼓管功能、不良细菌或病毒感染免疫反应
治疗原则:消除中耳积液,改善咽鼓管通气引流功能,
以及病因治疗等的综合治疗。
3、急性化脓性中耳炎
发病部位:咽鼓管、鼓室、鼓窦、乳突气房
病理改变:黏膜病理性渗出、分泌
症状:黏膜充血、鼓室积脓、鼓膜穿孔,脓液外泄
病因:抵抗力下降、邻近部位病灶疾病的致病菌通过咽鼓管、
外耳道鼓膜等进入中耳。
治疗原则:原则:抗感染,畅引流,去病因、鼓膜切开术+药物、
鼓室成形术+药物
病因治疗:注意休息、调节饮食、疏通大便、抗菌药
四、急性中耳炎的症状
急性中耳炎会伴有忽然发作的耳痛,或许感冒、咳嗽等,患耳能够听觉失灵。
耳痛:急性中耳炎的临床表现为患者可有隐隐耳痛,常为患者的第一症状,可为继续性,亦可为抽痛。慢性中耳炎患者耳痛不分明。急性中耳炎常伴有耳内闭塞或闷胀感,按压耳屏后可暂时加重。
耳鸣:中耳炎的临床表现多为低调间歇性,如“劈啪”声,嗡嗡声及流水声等。当头部运动或打呵欠、擤鼻时,耳内可呈现气过水声。
听力减退:中耳炎的临床表现为听力下降、自听加强。头位前倾或倾向健侧时,因积液分开蜗传,听力可暂时改善(变位性听力改善)。积液稀薄时,听力可不因头位变化而改动。
耳流脓:急性中耳炎临时不治可为粘液、粘脓或纯脓性。非风险型流脓较稀薄,无臭味。风险型流脓虽不多,但较稠,多为纯脓性,并伴有异臭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