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大黄的功效与作用
(1)抗菌。大黄的抗菌谱广,敏感细菌有葡萄球菌(白色、柠檬色、金黄色)、溶血性链球菌(甲、乙)、草分枝杆菌、枯草杆菌、痢疾杆菌、肺炎链球菌、大肠杆菌、伤寒和副伤寒杆菌、人型结核杆菌、淋病双球菌、包皮垢球菌、炭疽杆菌,尤以葡萄球菌、淋病双球菌最敏感。抑菌有效成分中以大黄酸、大黄素和芦荟大黄素抗菌作用最强。大黄对肠内厌氧菌脆弱拟杆菌有抑制作用,该菌可將复合型胆汁酸分解为游离型胆汁酸,增强了对粘膜的刺激性而导致胆囊炎。抗菌作用机制主要是对细菌细胞核酸和蛋白质合成以及糖代谢的抑制作用。
(2)抗真菌。大黄煎剂及水、醇、醚提取物在体外对一些致病真菌有抑制作用。对许兰黄癣菌及蒙古变种、同心性毛癣菌、红色表皮癣菌、堇色毛癣菌、铁锈色小孢子癣菌、大小孢子癣菌、絮状表皮癣菌、趾间毛癣菌等均有较高的敏感性。稀醇浸出液作用较水或醚浸出液强。
(3)抗病毒。大黄煎剂对流感病毒有较强的抑制作用。通过鸡胚半体内筛选法测定最小有效量为每胚5mg。此外对溶组织阿米巴原虫、人毛滴虫、阴道滴虫等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二、大黄的药用价值
1、积滞便秘
本品有较强的泻下作用,能荡涤肠胃,推陈致新,为治疗积滞便秘之要药。
又因其苦寒沉降,善能泄热,故实热便秘尤为适宜。常与芒硝、厚朴、枳实配伍,以增强泻下攻积之力,为急下之剂,用治阳明腑实证,如大承气汤(《伤寒论》),若大黄用量轻,与麻仁、杏仁、蜂蜜等润肠药同用,则泻下力缓和,方如麻子仁丸(《伤寒论》)。
若里实热结而正气虚者,当与补虚药配伍,以攻补兼施,标本并顾。
如热结而气血不足者,配人参、当归等药,方如黄龙汤(《伤寒六书》),如热结津伤者,配麦冬、生地、玄参等,方如增液承气汤(《温病条辨》);若脾阳不足,冷积便秘,须与附子、干姜等配伍,如温脾汤(《千金方》)。
2、血热吐衄,目赤咽肿
本品苦降,能使上炎之火下泄,又具清热泻火,凉血止血之功。常与黄连、黄芩同用,治血热妄行之吐血、衄血、咯血,如泻心汤(《金匮要略》)。
现代临床单用大黄粉治疗上消化道出血,有较好疗效。若与黄芩、栀子等药同用,还可治火邪上炎所致的目赤、咽喉肿痛、牙龈肿痛等证,如凉膈散(《和剂局方》)。
3、热毒疮疡,烧烫伤
本品内服外用均可。内服能清热解毒,并借其泻下通便作用,使热毒下泄。治热毒痈肿疔疮,常与金银花、蒲公英、连翘等同用,治疗肠痈腹痛,可与牡丹皮、桃仁、芒硝等同用,如大黄牡丹汤(《金匮要略》)。
本品外用能泻火解毒,凉血消肿,治热毒痈肿疔疖,如用治乳痈,可与粉草共研末,酒熬成膏的金黄散(《妇人大全良方》);用治口疮糜烂,多与枯矾等份为末擦患处(《圣惠方》)。治烧烫伤,可单用粉,或配地榆粉,用麻油调敷患处。
4、瘀血证
本品有较好的活血逐瘀通经作用,其既可下瘀血,又清瘀热,为治疗瘀血证的常用药物。
治妇女产后瘀阻腹痛、恶露不尽者,常与桃仁、土鳖虫等同用,如下瘀血汤(《金匮要略》),治妇女瘀血经闭,可与桃核、桂枝等配伍,如桃核承气汤(《伤寒论》);治跌打损伤,瘀血肿痛,常与当归、红花、穿山甲等同用,如复元活血汤(《医学发明》)。
5、湿热痢疾、黄疸、淋证
本品具有泻下通便,导湿热外出之功,故可用治湿热蕴结之证。
如治肠道湿热积滞的痢疾,单用一味大黄即可见效(《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或与黄连、黄芩、白芍等同用;治湿热黄疸,常配茵陈、栀子,如茵陈蒿汤(《伤寒论》),治湿热淋证者,常配木通、车前子、栀子等,如八正散(《和剂局方》)。
三、大黄的食用方法有哪些
大黄粥
原料:粳米150克,大黄3克,冰糖20克。
做法
1、将大黄研为细末;粳米洗净后,浸泡1小时备用。
2、锅中加入适量水,放入粳米、大黄大火煮沸,然后转小火继续熬煮约35分钟。
3、待粥成时,加入冰糖调味即可。
食疗功效
本粥有凉血解毒、通肠泻热之功效,尤其适用于喉肿、目赤、泻痢等患者服用。
大黄绿豆汤
原料:生大黄3克,山楂18克,车前子、黄芪各9克,绿豆150克,红糖适量。
做法
1、生大黄、山楂、车前子、黄芪加水大火煮沸,转小火继续熬20分钟,滤渣取汁备用。
2、绿豆洗净,浸泡约2小时后,与药汁一同下锅,煮至熟烂,然后加入少许红糖调味即可。
食疗功效
本汤有通肠、利水之功效,还有消脂排毒的作用,尤其适宜于实热便秘者服用。
四、大黄的副作用有哪些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用于泻下,不宜久煎),1—4钱,或入丸、散。
外用:研末,水或醋调敷。
注意
凡表证未罢,血虚气弱,脾胃虚寒,无实热、积滞、瘀结,以及胎前、产后,均应慎服。
《本草经集庄》:"黄芩为之使。"
《药性论》:"忌冷水。恶干漆。"
《本草经疏》:"凡血闭由于血枯,而不由于热积,寒热由于阴虚,而不由于瘀血,症瘕由于脾胃虚弱。
而不由于积滞停留,便秘由于血少肠燥,而不由于热结不通,心腹胀满由于脾虚中气不运,而不由于饮食停滞,女子少腹痛由于厥阴血虚,而不由于经阻老血瘀结,吐、衄血由于阴虚火起于下,炎烁乎上,血热妄行,溢出上窍,而不由于血分实热,偏坠由于肾虚,湿邪乘虚客之而成,而不由于湿热实邪所犯,乳痈肿毒由于盱家气逆,郁郁不舒,以致营气不从,逆于肉里,乃生痈肿,而不由于膏粱之变,足生大疔,血分积热所发,法咸忌之,以其损伤胃气故耳。"
《本草汇言》:"凡病在气分,及胃寒血虚,并妊娠产后,及久病年高之人,并勿轻用大黄。"
《本经逢原》:"肾虚动气及阴疽色白不起等证,不可妄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