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厨艺
首页 菜谱 分类 名菜 排行 食材 百科 健康 运动
当前位置:首页 > 养生 > 养生保健

喝酒不要混饮 容易造成酒精中毒

导读:可导致多发性神经炎、心肌病变、脑病变、造血功能障碍、胰腺炎、胃炎和溃疡病等,还可使高血压病的发病率升高。

一、喝酒的危害

1.血液中的乙醇浓度达到0.05%时,酒精的作用开始显露,出现兴奋和欣快感;当血中乙醇浓度达到0.1%时,人就会失去自制能力。如达到0.2%时,人已到了酩酊大醉的地步;达到0.4%时,人就可失去知觉,昏迷不醒,甚至有生命危险。

2.酒精对人的损害,最重要的是中枢神经系统。它使神经系统从兴奋到高度的抑制,严重地破坏神经系统的正常功能。过量的饮酒还会损害肝脏,慢性酒精中毒则可导致酒精性肝硬化。慢性酒精中毒,对身体有多方面的损害。可导致多发性神经炎、心肌病变、脑病变、造血功能障碍、胰腺炎、胃炎和溃疡病等,还可使高血压病的发病率升高。长期大量饮酒,还危及生殖细胞,导致后代智力低下,且常饮酒的人喉癌及消化道癌发病率明显增加。

3.对精子造成影响

长期饮酒也是男性不育的原因之一。长期饮酒者容易导致慢性酒精中毒,一旦出现慢性酒精中毒,患者会出现睾丸萎缩,导致精液质量下降。研究发现喝醉酒一次最少需要三个月的调理才能恢复到醉酒前的状态,专家认为,有生育计划的男子,起码要在醉酒以后三个月才可受孕,这样才能保证胎儿健康。

二、喝酒的技巧

1.喝酒时切记不要饮用冰水、柠檬水等刺激性的饮料,不然前面的牛奶就白喝了;不要和碳酸饮料如可乐等一起喝,这类饮料中的成分会加快身体吸收酒精的速度。

2.喝白酒,不可一饮而尽,应分成几口喝。喝啤酒,应待啤酒沫落下以后再喝。否则,轻则腹涨难受,重则“现场直播”。

3.喝酒的间隙可喝杯酸奶,酸+醇=水。

4.宜慢不宜快。饮酒后5分钟乙醇进入血液,30~120分钟,血中乙醇浓度达到顶峰。饮酒快则血中乙醇浓度升高快,很快会出现醉酒状态。若慢慢饮,就有充分的时间把乙醇分解掉,乙醇的产生量就少,不易喝醉。

5.食饮结合。饮酒时,吃猪肝能防止喝醉。因猪肝营养丰富,可提高机体对乙醇的解毒能力,常饮酒的人会造成体内维生素B丢失,而猪肝是维生素B最丰富的食物,故吃煮猪肝或炒猪肝是很理想的伴酒菜。但一般说来,所有动物的肝脏都含有很高的胆固醇,不宜多吃。

6.不要混饮。酒因品种不一样,其各种成分也不一样,喝混合后的酒,容易让人感觉不适。

7.酒可以加热后喝。酒加温后可以减少醛类物质。

8.小口喝。小口喝酒有助于酒精消化,不容易醉。

9.喝酒时多吃蔬菜。蔬菜中的抗氧化剂和维生素可保护肝脏。

10.不要空腹喝酒。空腹喝酒没有食物的缓冲作用,让人很容易醉。

三、喝酒的健康提示有什么

提示1:按理想速度喝,以不超过肝脏处理能力的速度饮酒

肝脏分解酒精的速度是每小时约10毫升,酒中所含的纯酒精(乙醇)的量,可通过酒瓶标签上标示的度数计算。如酒精度数为16%的250毫升酒,用250毫升×0.16=40毫升,那么酒精的量就是40毫升。

如果一个人花4小时喝完,那么平均每小时摄入的酒精量是10毫升,刚刚符合肝脏的处理速度。按这一速度喝,能最大程度降低酒精对肝脏的负担。

提示2:喝清水,恢复体内水分平衡

酒精有改变肌体细胞内外水分平衡的作用。通常,体内水分的2/3都在细胞,但酒精增加后,细胞内的水分会移动到血管中,所以虽然整个身体的水分不变,但因细胞内的水分减少了,也会觉得干渴。

不论哪种原因,充分摄入水分都是没错的。醒酒水自古以来就是缓解酒后不适的方法之一。在满满一杯水中混入三小撮盐并一口喝下去,会刺激胃使食物易吐出。

四、喝酒后不能做什么

酒后不宜喝茶

酒后饮茶不是好习惯。因为喝酒后,80%的酒精由肝脏将其逐渐分解成水和二氧化碳并排出体外,从而起到解酒作用,这种分解一般需2~4小时。如果酒后立即饮茶,会使酒中的乙醛通过肾脏迅速排出体外,使肾脏受到损伤,从而降低肾脏功能。同时,过多饮茶,入水量过多,也会增加心脏和肾脏负担,对于患有高血压、心绞痛的冠心病人更为不利。所以,酒后最好吃点、西瓜之类的水果为宜。

感冒后不喝酒

感冒者喝酒会加重病情。感冒尤其是严重者大多伴有发热症状,此时通常要服退烧药,一般多是扑热息痛。一旦饮用白酒、烈性酒,两者产生的代谢物对肝脏将产生严重损害,直到完全坏死。

肝病患者应禁酒

急性肝炎、脂肪肝、肝硬化、肝病伴有糖尿病的人应绝对禁酒,包括啤酒。肝炎恢复期和慢性迁延性肝炎,在肝功能基本正常的情况下,可酌量饮用啤酒,但一般一天不要超过半升。

酒不与咖啡同饮

酒精伤身,咖啡有兴奋、提神和健胃作用,过量可造成中毒。若酒精与咖啡同饮,犹如火上浇油,可加重对大脑的伤害,并刺激血管扩张,加快血液循环,增加心血管负担,造成的危害超过单纯喝酒许多倍,甚至更容易危及生命。

点赞(0)
分享到:
收藏(0)

猜您喜欢

扫一扫手机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