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香附的功效作用
1、脘腹胀痛
香附可用于肝气郁结之胸胁及胃腹胀痛。配柴胡、青皮治胸胁痛。配高良姜治胃寒痛。
2、调经止痛
中医认为,香附可用于肝气郁结之月经不调、小腹胀痛。配艾叶治寒凝气滞之行经腹痛。
3、对子宫的作用
香附能抑制离体子宫的收缩,对子宫肌张力的弛缓作用,而且香附所含的油有微弱的雌激素作用。
4、镇痛作用
用小鼠电盘刺激法,香附子(采自贵阳)20%醇提取物0.5毫升/20克体重皮下注射,能明显提高小鼠痛阈。
5、抗菌作用
香附块根有抗菌作用,其提取物对某些真菌有抑制作用。比如香附挥发油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有抑制作用,对宋内氏痢疾杆菌亦有效。
6、麻醉作用
科学研究表明,香附有麻醉作用。
7、解热作用
香附醇提取物对发热有解热作用。
8、降温作用
实验表明,香附可以降低直肠的体温。
9、抗炎作用
对于炎症引起的脚肿等症状,香附有一定的治疗效果。
10、保护支气管
香附对支气管痉孪有保护作用。
11、止呕吐
中医认为,香附可以止呕吐,对于呕吐犯恶的人,服用香附可以止呕吐。
12、安神宁心
香附能够安神,对于浮躁的心情导致的肝气郁结,心烦意乱,香附可以稳定情绪,安神宁心。
13、降压
服用香附,可以使得血压缓慢下降,可持续0.5~1小时。
14、强心
香附有强心和减慢心率作用,其强心的有效成分与生物碱、黄酮、苷类、酚类等均有关。
二、行气解郁良药香附
香附辛能散滞,苦降逆气,芳香疏达走窜,药性平和,不寒不热,归肝经以理气开郁,走三焦能行气分之滞。主一切气,并解六郁(气郁,血郁,湿郁,痰郁,食郁,火郁),通经血,成为足厥阴肝、手少阳三焦气分的主药。凡情志抑郁,肝失疏泄条达,气不能正常入于三焦,以致气结为病者,香附为必用品。且与不同中药联合应用,更有不同的效果。诚如李时珍所言:香附“得参、术则补气;得归、地则补血;得木香则疏滞和中;得檀香则理气醒脾;得沉香则升降诸气;得芎、苍术则总解诸郁;得栀子、黄连则能降火热;得茯神则交济心肾……”说明香附的治疗范围非常广泛。
1、临床配木香
疏肝开郁,调中宣滞,理气止痛,善治肝郁气滞之胸胁、胃脘疼痛等症
2、配神曲
理气解郁、消食和中,适用于肝脾不和所致的胸胁胀满,胃脘痞闷,嗳腐吞酸等症;
3、配当归、艾叶
补血、散寒、理气、调经止痛,用于治疗血虚肝郁,寒滞肝脉之胁肋胀痛,月经不调,经行腹痛,或宫寒不孕,小腹时痛,腰酸带下等症;
4、配白芍
疏肝养阴,理气止痛,可用于治疗肝郁血虚之月经不调,经行腹痛诸症
5、配紫苏梗
解郁除满,行气止痛,适用于治疗肝郁气滞之胸腹胀满、胁肋疼痛,娠妊呕吐、腹胀等症
6、配苍术
舒肝理脾,常用于肝脾郁结诸症;配乌药,顺气止痛,适用于寒郁气滞引起的胸闷腹胀或胃腹疼痛症,也可治肝郁气滞之月经不调等症。
7、配黄连
行气泻火,一疏一清,使心火去,郁滞解则疼痛除,用于火郁胸满疼痛
8、配高良姜
温中散寒,理气止痛甚效,常用于肝郁气滞,寒凝胃脘痛,胸闷不舒
9、配檀香
可用于肝气郁滞,脾胃失和而见的胸胁憋胀,嗳气叹息,不思饮食,胃脘疼痛等症
10、配郁金
行气开郁,化瘀止痛,可用于气滞血瘀之胸胁疼痛,慢性肝炎及肝炎后综合征之胸胁疼痛不适,食欲不振,以及妇女痛经;配延胡索,理气解郁,活血化瘀,善疗肝郁气滞、血行不畅所致之胸腹疼痛、胃脘疼痛等症。此外,二药合用更能通经止痛,最适合用于妇女气滞血瘀之痛经、经前期综合征等。
香附煎服,一般6~9克;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研末撒,调敷。醋炙止痛力增强。凡气虚无滞,阴虚,血热者慎服。
三、香附方剂
1、治-切气疾心腹胀满,胸膈噎塞,噫气吞酸,胃中痰逆呕吐及宿酒不解,不思饮食
香附子(炒,去毛)三十二两,缩砂仁八两,甘草(爁)四两。上为细末。每服一钱,用盐汤点下。(《局方》快气汤)
2、治心腹刺痛,调中快气
乌药(去心)十两,甘草(炒)一两,香附子(去皮毛,焙干)二十两。上为细末。每服一钱,人盐少许,或不着盐,沸汤点服。(《局方》小乌沉汤)
3、治心气痛、腹痛、少腹痛、血气痛不可忍者
香附子二两,蕲艾叶半两。以醋汤同煮熟,去艾,炒为末,米醋糊为丸梧子大。每白汤服五十丸。(《濒湖集简方》)
4、解诸郁
苍术、香附、抚芎、神曲、栀子各等分。为末,水丸如绿豆大。每服一百丸。(《丹溪心法》越鞠丸)
5、治停痰宿饮,风气上攻,胸膈不利
香附(皂荚水漫)、半夏各一两,白矾末半两。姜汁面糊丸,梧子大。每服三、四十丸,姜汤随时下。(《仁存堂经验方》)
6、治偏正头痛
川芎二两,香附子(炒)四两。上为末。以茶调服,得腊茶清尤好。(《澹寮方》)
7、治吐血
童便调香附末或白及末服之。(《丹溪治法心要》)
8、治小便尿血
香附子、新地榆等分。各煎汤。先服香附汤三、五呷,后服地榆汤至尽,未效再服。(《全生指迷方》)
9、治下血不止或成五色崩漏
香附子(去皮毛,略炒)为末。每服二钱,清米饮调下。(《本事方》)
10、治肛门脱出
香附子、荆芥穗等分。为末。每用三匙,水一大碗,煎十数沸,淋。(《三因方》香荆散)
11、治老小痃癖往来疼痛
香附、南星等分。为末,姜汁糊丸,梧子大。每姜汤下二、三十丸。(《圣惠方》)
12、治颓疝胀痛及小肠气
香附末二钱,海藻一钱。煎酒空心调下,并食海藻。(《濒湖集简方》)
13、安胎
香附子,炒,去毛,为细末,浓煎紫苏汤调下一钱。(《中藏经》铁罩散)
14、治元脏虚冷,月侯不调,头眩,少食,浑身寒热,腹中急痛,赤白带下,心怔气闷,血中虚寒,胎气不固
香附半斤。醋煮,焙为末,醋和丸桐子大。每服三、四十丸,米饮下。(《妇人良方》醋附丸)
香附为末,酒和,量疮大小,做饼覆患处,以热熨斗熨之。未成者内消,已成者自溃。若风寒湿毒,宜用姜汁作饼。(《外科发挥》)
16、治乳痈,一切痈肿
香附(细末)一两,麝香二分。上二昧研匀,以蒲公英二两,煎酒去渣,以酒调药。热敷患处。(《医学心悟》香附饼)
17、治耳卒聋闭
香附子(瓦炒)研末,萝卜子煎汤,早夜各服二钱,忌铁器。(《卫生易简方》)
18、治聤耳出汁
香附末,以绵杖送入。(《经验良方》)
19、治四时瘟疫、伤寒
陈皮(不去白)二两,香附子(炒香,去毛)、紫苏叶各四两,甘草(炙)一两。上为粗末。每服三钱,水一盏,煎七分,去滓热服,不拘时,日三服。若作细末,每服二钱,入盐点服。(《局方》香苏散)
20、治跌打损伤
炒香附四钱,姜黄六钱。共研细末。每日服三次,每次服一钱。孕妇忌服。(徐州《单方验方新医疗法选编》)
四、香附的性味及功能
1、性味
辛微苦甘,平。
①《别录》:"味甘,微寒,无毒。"
②《本草衍义》:"味苦。"
③《滇南本草》:"性微温,味辛。"
④《纲目》:"气平,味辛微苦微甘。"
2、归经
入肝、三焦经。
①《纲目》:"手足默阴、手少阳,兼行十二经、八脉气分。"
②《雷公炮制药性解》:"入肺、肝、脾、胃四经。"
3、功能主治
理气解郁,止痛调经。治肝胃不和,气郁不舒,胸腹胁肋胀痛,痰饮痞满,月经不调,崩漏带下。
(1)理气解郁:用于肝气郁结之胸胁及胃腹胀痛。配柴胡、青皮治胸胁痛。配高良姜(名良附丸)治胃寒痛。
(2)调经止痛:用于肝气郁结之月经不调、小腹胀痛。配艾叶治寒凝气滞之行经腹痛。
①《别录》:"主除胸中热,充皮毛,久服利人,益气,长须眉。"
②《唐本草》:"大下气,除胸腹中热。"
③《医学启源》:"快气。"
④李杲:"治一切气,并霍乱吐泻腹痛,肾气,膀胱冷,消食下气。"
⑤《汤液本草》:"治崩漏。"
⑥《滇南本草》:"调血中之气,开郁,宽中,消食,止呕吐。"
⑦《纲目》:"散时气寒疫,利三焦,解六郁,消饮食积聚,痰饮痞满,跗肿,腹胀,脚气,止心腹、肢体、头、目、齿、耳诸痛,痈疽疮疡,吐血,下血,尿血,妇人崩漏带下,月候不调,胎前产后百病。"
4、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5~3钱;或入丸,散。外用:研末撒、调敷或作饼热熨。
5、注意
凡气虚无滞、阴虚血热者忌服,
①《纲目》:"得童子小便、醋、芎藭、苍术良。"
②《本草经疏》:"凡月事先期者,血热也,法当凉血,禁用此药。"
③《本草汇言》:"独用、多用、久用,耗气损血。"
6、贮藏
置阴凉干燥处,防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