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厨艺
首页 菜谱 分类 名菜 排行 食材 百科 健康 运动
当前位置:首页 > 养生 > 老人养生

脑血栓平时有哪些症状 脑血栓患者应注意后期护理

导读:发病情况:急骤起病是主要特点,是发病最急的疾病之一,大多数患者病前无任何前驱症状,活动中突然起病,绝大多数症状在数秒或数分钟内病情发展到最高峰。

一、脑血栓什么症状

(1)关于发病年龄:由于栓子来源不同,脑栓塞发病年龄也不同。如风湿性心脏病引起者,发病年龄以中青年为主。若为冠心病、心肌梗死、心律失常、动脉粥样硬化者多见于老年人

(2)常有引起栓子来源的原发病的症状和体征,甚至可伴有脑以外器官栓塞的症状或体征,如风湿性冠心病伴心房纤维颤动有心肌缺血的临床表现,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可有发热、关节疼痛、胸闷的表现,心肌梗死有胸痛等表现,脂肪栓塞可有长骨骨折的表现等。

发病情况:急骤起病是主要特点,是发病最急的疾病之一,大多数患者病前无任何前驱症状,活动中突然起病,绝大多数症状在数秒或数分钟内病情发展到最高峰。少数患者在数天内呈阶梯样或进行性恶化。约半数患者起病时有意识障碍,但持续时间短暂。

神经系统定位体征:脑栓塞多数发生在颈内动脉系统,特别是大脑中动脉最常见。栓塞引起的神经功能障碍,取决于栓子数目、范围和部位。急性起病时可有头痛、头晕或局限性疼痛。

大脑中动脉栓塞:最常见,其临床表现为主干栓塞时引起病灶对侧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和偏盲。优势半球动脉主干栓塞可有失语、失写、失读。如梗死面积大时,病情严重者可引起颅内压增高、昏迷、脑疝,甚至死亡;大脑中动脉深支或豆纹动脉栓塞可引起病灶对侧偏瘫,一般无感觉障碍或同向偏盲,优势半球受损,可有失语。大脑中动脉各皮质支栓塞可引起病灶对侧偏瘫,以面部及上肢为重,优势半球可引起运动性失语、感觉性失语、失读、失写、失用;非优势半球可引起对侧偏侧忽略症等体象障碍。少数患者可出现局灶性癫痫。

二、脑血栓的食疗

1、多吃优质蛋向,由于脂肪量的减少,就要适当增加蛋白质,如鱼、瘦肉、牛奶、鸡鸭(最好是野生的柴鸡)、鸡蛋(蛋黄应少吃)、豆腐及豆制品。

2、多吃富含维生素B、C、E的食品.如新鲜蔬菜、水果、豆制品、蛋。富舍维生素C的有新鲜水果、西红柿、山楂等;富含维生索B6的有豆制品、乳类、蛋类;富含维生索E的有绿叶蔬菜、豆类等。

3.饮食要以清淡为主,少食盐,盐会引发高血压。烹调好后再加入盐即可。可以在炒菜时加一些醋.醋可以加速脂肪的溶解.促进消化吸收,最好不要吃成菜。

4.多吃纤维索多的食物,如芹菜、粗粮、干、辣椒、绿豆、香菇、银耳等.可以增加肠胃蠕动,避免大便干燥。应多喝水.不要因为行动不便、害怕小便而不敢喝水,这对脑血栓治疗是怍常不利的。

5.控制总热量。控制总脂肪的摄人,会使血脂下降。体型肥胖的病人要限制主食的摄人量。将体重降至正常或接近标准体重。之后控制每天的饮食量.一般控制在每天300克左右的主食世。病人吃不饱可以用蔬菜、豆制品补充.养成吃饭八分饱的习惯。

6.限制精制糖和含糖类的甜食,包括点心、糖果和饮料的摄入、体内的糖会转化成脂肪.并在体内蓄积.仍然会增加体重、血糖血脂及血液粘滞度.对脑血栓治疗极为不利。

7.限制脂肪的摄入量。少吃或者不吃动物的脂肪和动物内脏,如肥肉、肥肠、肚.这些食品含有很高的胆固醇以及饱和的脂肪酸,很容易加重动脉硬化。

三、脑血栓的护理

1、生活护理

保持床单位整洁、干燥,减少其对皮肤的机械性刺激。患者需在床上大、小便时,为其提供方便的条件、隐蔽的环境和充足的时间。指导患者学会和配合使用便器,便盆置于与取出要动作轻柔,注意勿拖拉和用力过猛,以免损伤皮肤[3]。帮助卧床患者建立舒适卧位,向患者及家属讲明翻身拍背的重要性,促进肢体血液环,增进睡眠,鼓励患者多饮水,均衡饮食,保持大便通畅,注意口腔卫生,增进舒适感和满足患者的基本基本生活需求。

2、安全护理

运动障碍的患者要防止跌倒,确保安全。床铺要有保护性床栏;走廊、厕所要装扶手,以方便患者起坐、扶行;地面要保持平整干燥,防湿,防滑,去除门槛;呼叫器和经常使用的物品应置于床头患者伸手可及处。上肢肌力下降的患者不要自行打开水或用热水瓶倒水,防止烫伤,行走不稳或步态不稳的,选用手杖等适合的辅助工具,并有人陪伴,防止受伤。

3、心理护理

给患者提供有关疾病、治疗及预后的可靠信息;关心、尊重患者,多与患者交谈,鼓励患者表达自己的感觉,知道克服焦躁、悲观情绪,适应角色的转变[4]。正确对待康复训练过程中患者所出现的注意力不集中、缺乏主动性、畏难情绪、悲观情绪、急于求成心理等现象,鼓励其克服困难,摆脱对照顾者的依赖心理,增强自我照顾能力与自信心,营造一种和谐的亲情分为和舒适的修养环境。

4、肢体恢复与语言锻炼

4.1肢体恢复早期锻炼有助于抑制和减轻肢体痉挛姿态的出现与发展,能预防并发症,促进康复,减轻致残程度和提高生活质量。正确的运动训练有助于缓解痉挛和改善已形成的异常运动模式。教会患者如何放松上肢和肩胛痉挛,并保持关节的被动上举,可避免手的僵硬收缩,鼓励患者每天多次练习,及时静脉输液,也应小心地继续上举其患肢,以充分保持肩关节无痛范围的活动,训练用患腿负重、抬高或放下臀部,为患者行走做准备,可以防止患者在行走中的膝关节锁住。维持关节的活动度,预防关节僵硬和肢体挛缩畸形。肢体恢复锻炼主要包括转移动作训练、坐位训练、站立训练、步行和实用步行训练、平衡共济训练、日常生活活动训练等。上肢功能训练一般采用运动疗法和作业疗法相结合;下肢功能训练主要以改善步态为主[6]。具体方法有踝关节选择性背屈、患侧下肢负重及平衡能力训练等。

5、语言康复语言康复训练是一个由少到多、由易到难

由简单到复杂的程度,训练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患者的配合和参与。因此,训练过程中应根据患者病情情绪状态,循序渐进地进行训练,切忌复杂化、多样化、避免产生疲劳感、注意力不集中、厌烦或失望情绪等,使其能体会到成功的乐趣,循环渐进地训练。

四、脑血栓的治疗

脑血栓形成的治疗可以分为3个阶段:超早期(发病6小时内)、急性期(发病24小时内)、恢复期。

1 一般治疗 保持呼吸道通畅;对于低血压或脑低灌注者可考虑扩容治疗,但应注意可能加重脑水肿、心功能衰竭等并发症;合理使用降压药,稳定血压;保持营养和水电解质平衡;控制血糖;大面积脑梗死应控制脑水肿和颅内压,防止脑疝发生;防治并发症。

2 特异性治疗

2.1 溶栓 溶栓治疗是目前国际公认的、最有效的再灌注治疗。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和尿激酶(UK)是我国目前使用的主要溶栓药,目前认为有效抢救半暗带组织的时间窗为4.5小时内或6小时内。目前临床常采用静脉溶栓及动脉溶栓两种方法。随着DWI/PWI不匹配理论的完善,溶栓时间窗有望突破6小时的局限而实现溶栓个体化,使更多的脑梗死患者获益。

2.1.1 静脉溶栓方案 ①对发病4.5小时内的脑血栓患者,应根据适应证严格筛选患者,尽快静脉给予rtPA或尿激酶溶栓治疗。使用方法:rtPA0.9mg/kg(最大剂量为90mg)静脉滴注,其中10%在最初1分钟内静脉推注,其余持续滴注1小时;尿激酶100万~150万IU,溶于生理盐水100~200m,l持续静脉滴注30分钟,用药前后严密监护患者,出现神智等病情加重情况随时行头颅CT以除外是否有脑出血情况。②对发病6小时内的脑血栓患者,在进行严格利弊评估后,也可酌情予静脉溶栓治疗。

2.1.2 动脉溶栓 对发病4.5~6小时内的患者,动脉溶栓较静脉溶栓也许更获益。理论上讲,动脉溶栓血管再通率高于静脉溶栓,然而其益处可能被溶栓启动时间的延迟所抵消。其适应证、禁忌证与静脉溶栓相比,除溶栓时限有所区别,其余一致。

2.2 抗血小板 ①对于不符合溶栓且无抗血小板禁忌证的患者,应在发病后尽早口服阿司匹林150~300mg/d,急性期后可改为预防剂量(50~150mg/d);②溶栓治疗者,阿司匹林等抗血小板药物应在溶栓24小时后开始使用。对不能耐受阿司匹林者,可考虑选用氯吡格雷(75mg/d)等抗血小板治疗。

2.3 抗凝 对大多数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不推荐无选择地进行抗凝治疗。对有高凝状态、血栓形成或栓塞风险的患者,可予抗凝治疗。溶栓后需抗凝治疗的患者,应在24小时后使用。常用抗凝剂包括低分子肝素、华法林等。

2.4 降纤 对不适合溶栓并经过严格筛选的脑梗死患者,特别是高纤维蛋白血症者可选用降纤治疗。药物有降纤酶、巴曲酶、安克洛酶;其他降纤制剂,如蚓激酶、蕲蛇酶等临床也有应用。

3 神经保护 有关神经保护剂的作用目前没有明确的循证医学证据。①钙通道阻滞剂:尼莫地平等,用于解除脑血管痉挛;②兴奋性氨基酸拮抗剂:NMDA受体拮抗剂,如MK-801等,基础实验有效;③NO相关毒性调节剂;④抗氧化剂和自由基清除剂:胞磷胆碱、超氧化物歧化酶,维生素C、维生素E,甘露醇等尚未有循证医学证据;⑤神经营养药物:神经节苷脂、神经生长因子、小牛血去蛋白等有待深入研究。

4 外科治疗和介入性治疗 ①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EA):对防治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已取得肯定疗效。对于单侧的重度颈动脉狭窄>70%,或经药物治疗无效者可考虑行CEA治疗。不推荐对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进行24小时内的紧急CEA治疗。②颅骨开窗减压或切除部分坏死组织:对大面积脑梗死,该方法有可能挽救生命。③介入性治疗:包括颅内外血管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TA)及血管内支架置入(CAS),或与溶栓治疗结合。颈动脉狭窄>70%,患者有与狭窄相关的神经系统症状,或颈动脉狭窄<70%,但有明显与之相关的临床症状者,可考虑行血管内介入治疗术。

5 中医治疗

5.1 中药 中成药在我国广泛用于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已有多年。根据中医辨证论治可选用醒脑静、血塞通、丹参、灯盏花素注射液等药。

5.2 理疗、针刺 可使脑卒中患者死亡或残疾人数降低。

点赞(0)
分享到:
收藏(0)

猜您喜欢

扫一扫手机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