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什么是多发性硬化
多发性硬化(MS)是最常见的一种中枢神经脱髓鞘疾病。本病急性活动期中枢神经白质有多发性炎性脱髓鞘斑,陈旧病变则由于胶质纤维增生而形成钙化斑,以多发病灶、缓解、复发病程为特点,好发于视神经、脊髓和脑干,多发病于青、中年,女性较男性多见。
病因
本病病因不明,与遗传因素有关,环境因素如病毒感染、地理位置等有一定关系。
分型
目前公认MS临床分型
1.复发缓解型MS(RRMS)
MS的最常见病程类型,80%MS患者发病初期为本类型,表现为明显的复发和缓解过程,每次发作均基本恢复,不留或仅留下轻微后遗症。随着病程的进展多数在5~15年内最终转变为SPMS。
2.继发进展型MS(SPMS)
RRMS后的一个病程类型,表现为在复发缓解阶段以后,疾病随着复发不能完全缓解并留下部分后遗症,疾病逐渐缓慢加重的过程。RRMS患者中约50%在10年内/80%在20年内转变为本型。
3.原发进展型MS(PPMS)
MS的少见病程类型,约10~15%MS患者最初即表现为本类型,临床没有缓解复发过程,疾病呈缓慢进行性加重,并且病程大于一年。
4.进展复发型MS(PRMS)
MS的少见病程类型,约5~10%MS患者表现为本类型,疾病始终呈缓慢进行性加重,病程中有少数缓解复发过程。
二、多发性硬化的临床表现
多发性硬化病变比较弥散,因此症状和体征也比较复杂,可出现神经炎、球后视神经炎、眼肌麻痹、肢体瘫痪、锥体束征及精神症状。病变位于小脑时出现共济失调、肢体震颤及眼球震颤。病变侵犯内侧纵束而出现眼球持续性、不规则的多种样式的不自主的眼肌阵挛。如发生不易解释的眩晕及垂直性眼震,特别是年轻患者急性眩晕及垂直性眼震持续于眩晕停止之后应想到本病。
本病早期可有波动性感音性神经性聋和眩晕,由于病灶多发所以症状复杂,因病变部位而异。如果脑干和小脑内有髓鞘脱失区,或硬化斑块,损害了前庭核或与前庭有联系的结构,临床则表现为持续性眩晕,转头时眩晕加重并伴恶心呕吐。耳鸣及耳聋较少见。部分患者有眼球震颤,形式多变。垂直性眼震同时有摆动性跳动性水平性眼震也较常见。该眼震快相指向凝视方向。
三、多发性硬化的诊断依据
以前多年所采用的、完全基于临床资料而制定的诊断标准是:
①从病史和神经系统检查,表明中枢神经系统白质内同时存在着两处以上的病灶。
②有缓解与复发交替的病史,两次发作的间隔至少1个月,每次持续24小时以上;或呈缓慢进展方式而病程至少6个月以上。
③起病年龄在10~50岁之间。
④可排除其他病因。如符合以上四项,可诊断为"临床确诊的多发性硬化"。
如①②中缺少一项,则诊断为"临床可能的多发性硬化";如仅一个好发部位,首次发作,则只能诊断为"临床可疑的多发性硬化"。
此病的症状端视其所影响的神经组织而定,患者可能出现视力受损(视神经病变)、肢体无力、平衡失调、行动不便、麻木、感觉异常、口齿不清、晕眩、大小便机能失调等症状,这些症状因人而异,严重程度也不尽相同。这些症状可能会减轻或消失,消失后也可能再发作。是否会产生新的症状或是产生新症状的时机则无法加以预测。
多发性硬化症的初期不易被检查出来。如视力模糊或复视等,常见的症状有一定部位的肌肉僵硬,乏力、丧失控制能力,四肢异常疲劳、行走困难,头晕,膀胱控制失调,触觉、痛觉和温热感觉紊乱等,每个症状出现后又会消失。就这样一个接一个的相继发生,或继续恶化,最后可使患者吞咽困难。致残及卧床不起。还没有治疗这种疾病的特效药物。
四、中医治疗多发性硬化
针灸、推拿、按摩、直流电药物离子导入疗法、低频脉冲电疗法的神经肌肉电刺激疗法、光疗法和超声波疗法等也有较好的疗效,可以选用。
多发性硬化(MultipleSclerosis,MS)是中枢神经系统的炎性脱髓鞘疾病,目前尚无特别有效的治疗方法,近年来,在世界范围内包括我国MS发病率不断提高难度,因而,引起了广大医学界的广泛关注。
MS病因复杂,与遗传、病毒感染和环境等诸多因素有关,病理改变主要与自身免疫反应有关。病程偏长,以慢性进展型和复发缓解型多见,好发于20-40岁的青壮年女性,复发率高,致残率高,给社会、家庭和个人造成了极大的经济和心理负担。
近年来,中医药研究从临床实践出发,对MS亦做了不少有益的探讨,为MS的病因、病机辩证治疗和药研制奠定了基础,显示出中医药在神经免疫性疾病特别是MS防治方面的潜在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