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厨艺
首页 菜谱 分类 名菜 排行 食材 百科 健康 运动
当前位置:首页 > 养生 > 养生保健

引发登革热时有哪些症状 怎么诊断登革热

导读:登革出血热:具有典型登革热的临床表现,2~3日后于四肢、面部、腋窝、粘膜可见散在性出血点,迅即融合成瘀斑。

一、登革热的症状是什么

(1)典型登革热:突然起病、畏寒、迅速高热(一般24~36小时达39~40℃),少数呈双峰热。头痛、眼球或眶后痛,全身肌肉、骨关节疼痛、腰痛,少数患者出现腹痛。

极度疲乏,纳差。颜面潮红、结合膜充血、胸、背皮肤潮红、表浅淋巴结肿大,束臂试验阳性。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或正常。热程通常为3~7日退热,部分病人在四肢、胸背可出现多形性皮疹,少数有出血倾向。

一般发热持续时间短,有轻度头痛及全身痛、皮疹少、无合并症者,可诊为轻型典型登革热。

(2)登革出血热:具有典型登革热的临床表现,2~3日后于四肢、面部、腋窝、粘膜可见散在性出血点,迅即融合成瘀斑。病情进展后有鼻觑、牙龈出血、消化道、子宫、阴道、泌尿道等1个以上器官出血。常见肝肿大而极少黄疽,红血球容积增高20%以上(由于血浆外溢,脱水而造成血液浓缩,浓缩程度越甚者病情越重),血小板低于10万/ul者。

(3)登革休克综合征:登革出血热病人少数在持续发热或退热后病情突然恶化,出现皮肤变冷、湿润、烦躁不安、嘴唇紫钳、脉搏快而弱、脉压低(脉压差在20毫米汞柱或以下),血压下降甚至不能测出,休克期一般很短,如不及时抢救可于12~24小时内死亡,病程中还可出现脑水肿,预后严重。但如能及时正确处理,渡过危险期后可迅速恢复。

二、登革热的发热特点是什么

登革热是由登革病毒所引起,由伊蚊所传播的一种急性传染病。本病在世界上的主要流行地区为东南亚、太平洋岛屿和加勒比海地区,在我国东南沿海地区有过流行,登革热的发病季节与雨季有关。在地方性流行区发病者多为儿童。

登革热的主要特征是突发高热,患儿在24小时内体温可高达40℃。在高热的同时,有头痛、眼球后疼痛、全身肌肉疼痛、骨骼和关节疼痛等症状。有的患儿可伴有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并且可见颜面潮红、结合膜充血和浅表淋巴结肿大。

登革热的发热特点是突然高热,发热持续5~7天后骤然退热,热退后1~2天体温可再度升高,这种发热称为双峰热或马鞍热。除发热的突出症状外,患儿在病程中可出现麻疹样皮疹或猩红热样皮疹。有的患儿可出现牙龈出血、鼻衄、咯血、尿血、消化道出血等表现。有的患儿会出现肝、脾和淋巴结肿大。重型登革热甚至会发生消化道大出血和出血性休克。

对登革热的治疗首先应该设法降低体温。在高热时应先采用物理降温,可以用温水擦浴、酒精擦浴、冰袋冷敷、冷水灌肠等方法。由于退热药物对有些患儿可能诱发溶血,所以应该谨慎使用。对于高热和中毒症状严重的患儿可以短期使用小剂量肾上腺皮质激素。对高热大量出汗或腹泻而导致脱水的患儿,应该及时补充液体。有出血倾向者要给予安络血、止血敏等止血药物。

三、登革热的恶性循环

“登革热”病名来源于西班牙语,是形容患者由于发烧、关节痛和走路的步态有些像装腔作势的样子,从而得名。登革热存在于热带、亚热带地区,在60多个国家和地区流行,有近20亿人口受到感染的威胁。

登革热的流行,表现出两种不同的类型:一是地方性流行地区,在那里常年有病人发生,且雨季流行多、年幼病人多。泰国、越南、缅甸、印度尼西亚、新加坡、马来西亚、老挝、柬埔寨、菲律宾及南太平洋岛国等都属于地方性流行地区。如泰国,今年1月以来报告发病近4万人,在首都曼谷就有近千名病人,死亡79人。菲律宾至今年7月22日报告发病近6000人,死亡50人。

另一类型是输入性流行地区,在这里有传播登革热的蚊种,平时无病例发生,仅在有传入时,可引起登革热发生或流行,我国就属于这类地区。

伊蚊传播登革热登革热的病原是病毒,病毒主要来源于登革热病人和受到病毒传染而未出现症状的隐性感染者。有研究发现,在东南亚丛林中的猴子查出了感染登革热病毒的痕迹,说明猴子在感染病毒后也具有病毒血症期,也是经蚊子传播病毒的来源。

登革热病毒属于虫媒病毒,传播登革热病毒的蚊子有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蚊子染上登革热病毒,终身保持传染性,还可将病毒经卵传给下代。曾有观察发现,人经1~2只这样的蚊子叮咬即可受到感染或发生登革热。

埃及伊蚊在我国主要分布在台湾、海南,零星分布在广东西部沿海及广西北部湾沿海地区。这种蚊子孳生在室内水缸及其他水容器中,活动在室内,白天就叮咬人。雌蚊在吸了病毒血症期的人血后,经过8~14天,病毒在蚊体内增殖到全身带毒。此蚊唾液腺内的病毒在叮咬人时就像微型注射器一样,把登革热病毒传染给人。

白纹伊蚊在我国广泛存在于辽宁以南、陕西以东的广大地区,但以江南较为普遍。这种蚊子孳生在废弃的盆罐、坛钵、轮胎等物的积水中,成蚊活动在室外,兼吸人血,传播登革热病毒。

谁容易感染登革热人不分年龄、性别、种族,对登革热病毒都很易感,尤其是从非地方性流行地区进入地方性流行地区的人。由于登革热的病原分为4型,患过由某一型病毒引起的登革热,还可以发生另一型病毒引起的感染。

当前,登革热有扩大流行的趋势,其原因一是全球气候变暖。这造成该病流行范围从热带、亚热带向温带地区扩展,受害人群增多,并使蚊子活动季节延长,活动区域扩大,病毒在蚊体内增殖活跃,病毒的毒力增强。

人口大量流动是登革热流行扩大的另一重要因素,如国际商贸、劳务、渔业及旅游、探亲等活动,都可能使处于病毒血症期的人输入其他地区,在一定条件下就会造成流行。现代化交通更促成登革热的远距离扩散。

四、登革热诊断与鉴别诊断

 诊断

一、流行病学资料在登革热流行季节中,凡是疫区或有外地传入可能的港口和旅游地区,发生大量高热病例时,应想到本病。

二、临床表现凡遇发热、皮疹、骨及关节剧痛和淋巴结肿大者应考虑本病;有明显出血倾向,如出血点,紫斑、鼻衄、便血等,束臂试验阳性,血液浓缩,血小板减少者应考虑登革出血热;在本病过程中或退热后,病情加重,明显出血倾向,同时伴周围循环衰竭者应考虑登革休克综合征。但首例或首批患者确疹和新疫区的确定,必须结合实验室检查。

三、实验室检查

(一)血象病后白细胞即减少,第4~5d降至低点(2×109/L),退热后1周恢复正常,分类中性粒细胞减少,淋巴细胞相对增高。可见中毒颗粒及核左移。1/4~3/4病例血小板减少,最低可达13×109/L。

部分病例尿及脑脊液可轻度异常。

(二)血清学检查常用者有补体结合试验、红细胞凝集抑制试验和中和试验。单份血清补体结合试验效价超过1:32,红细胞凝集抑制试验效价超过1:1280者有诊断意义。双份血清恢复期抗体效价比急性期高4倍以上者可以确诊。中和试验特异性高,但操作困难,中和系数超过50者为阳性。

(三)病毒分类将急性期患者血清接种于新生(1~3日龄)小白鼠脑内、猴肾细胞株或白纹伊蚊胸肌内分离病毒,第1病日阳性率可达40%,以后逐渐减低,在病程第12d仍可分离出病毒。最近采用白纹伊蚊细胞株C6/36进行病毒分离,阳性率高达70%。用C6/36细胞培养第2代分离材料作为病毒红细胞凝集素进行病毒分型的红细胞凝集抑制试验,或做为补体结合抗原作补体结合试验分型,可达到快速诊断的目的。

鉴别诊断

登革热应与流行性感冒、麻疹、猩红热、药疹相鉴别;登革出血热的登革休克综合征应与黄疸出血型的钩端螺旋体病、流行性出血、败血症、流行性脑脊髓膜炎、黄热病等相鉴别。

点赞(0)
分享到:
收藏(0)

猜您喜欢

扫一扫手机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