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髌骨粉碎性骨折术后功能锻炼
(一)伤后早期疼疼稍减轻后,即应开始练习肢四头肌等长收缩,每小时不少于100次,以防肢四头肌粘连,萎缩,伸膝无力,为下地行走打好基础.如无禁忌,应随时前后推动髌骨,防止髌骨与关节面粘连,练习踝关节和足部关节活动.
(二)膝部软组织修复愈合后开始练习抬腿.伤口拆线后,如局部不肿胀无积液,可带着石膏托扶双拐下地,患肢不负重.
(三)4—6周后去除外固定,开始练习膝关节屈伸活动.此时应采取多种形式,多种方法的锻炼,如主动锻炼和被动锻炼结合,床上锻炼禾鄄下锻炼结合,用器械锻炼和不用器械锻炼结合等.刚去除外固定时,主动屈膝有些困难,可多采用被动启动形式,如别人帮助屈膝;待有一定活动度后改为主动活动.病人可在卧床时主动伸屈膝关节,也可下地扶床边或门框下蹲以练习膝关节伸屈功能.压砂袋法也非常简单,即让病人坐在床边,将患肢伸出床沿,在踝部上压3kg前后砂袋,每回15分钟,每日2—3次,但应注意被动活动力量要缓和,以免造成新的损伤,同时锻炼的强度应因人而异,以不引起疲劳为宜.髌骨是位于膝关节的前方,对膝关节起到一个保护的作用,髌骨是人体内最大的籽骨,包埋在四头肌腱内,底朝上,尖向下,前面粗糙,后面为光滑的关节面,与股骨的髌面相对,参与膝关节的构成,髌骨损伤与骨折也是我们常常见到的,在髌骨骨折后,其治疗方法是根据骨折的具体情况来治疗的。
二、髌骨粉碎性骨折的原因
一、直接暴力:骨折发生于外来暴力直接作用的部位。图老师如打伤、压伤、枪伤、炸伤及撞击伤等,都会造成粉碎性骨折。这类骨折的特点多为横断骨折或粉碎性骨折,骨折处的软组织损伤较严重,多为开放性骨折;若打击物由外向内穿破皮肤则感染率高;若发生在前臂或小腿则骨折在同一平面。
二、间接暴力:包括传达暴力及扭转暴力等。是指骨折发生于远离外来暴力作用的部位。亦就是不发生在直接受到外力打击的部位,而在其他部位。如由高处摔下臀部着地而引起的腰椎压缩性骨折。这类骨折的特点多为斜形或螺旋形骨折;骨折处的软组织损伤较轻;若为开放性骨折,多为骨折断端由内向外穿破皮肤,故感染率较低;若骨折发生在前臂或小腿,则骨折的部位不在同一平面。
三、肌肉牵拉:由于肌肉急骤收缩和牵拉而发生骨折。如髌骨骨折,肱骨干骨折,第五跖骨基底部骨折。
四、疲劳骨折(持续性骨折):多为骨骼过度疲劳而致。易发生在长途跋涉后或行军途中,以足的第二、三跖骨及腓骨干下三分之一处的疲劳骨折为多见,这种骨折多无移位,但愈合缓慢。
以上就是造成粉碎性骨折的主要原因,因此大家要多加注意,避免行为不当导致粉碎性骨折,在日常生活中避免因不了解而造成粉碎性骨折后盲目采取错误的方法,耽误治疗。同时,在日常行为中应尽量远离可能造成粉碎性骨折的各种潜在危险,从源头避免粉碎性骨折的发生。
三、骨折的分类
(一)依据骨折是否和外界相通可分为:
1.开放性骨折骨折附近的皮肤和粘膜破裂,骨折处与外界相通耻骨骨折引起的膀胱或尿道破裂,尾骨骨折引起的直肠破裂,均为开放性骨折。因与外界相通,此类骨折处受到污染。
2.闭合性骨折骨折处皮肤或粘膜完整,不与外界相通。此类骨折没有污染。
(二)依据骨折的程度分类
1.完全性骨折骨的完整性或连续性全部中断,管状骨骨折后形成远、近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骨折段。横形、斜形、螺旋形及粉碎性骨折均属完全性骨折。
2.不完全性骨折骨的完整性或连续性仅有部分中断,如颅骨、肩胛骨及长骨的裂缝骨折,儿童的青枝骨折等均属不完全性骨折。
(三)依据骨折的形态分类1.横形、斜形及螺旋形骨折多发生在骨干部。
2.粉碎性骨折骨碎裂成两块以上,称粉碎性骨折。骨折线呈“T”形或“Y”形时,又称“T”形骨折或“Y”形骨折。
3.压缩骨折松质骨因压缩而变形,如椎体和跟骨。
4.星状骨折多因暴力直接着力于骨面所致,如颅骨及髌骨可发生星状骨折。
5.凹陷骨折如颅骨因外力使之发生部分凹陷。
6.嵌入骨折发生在长管骨干骺端皮质骨和松质骨交界处。骨折后,皮质骨嵌插入松质骨内,可发生在股骨颈和肱骨外科颈等处。
7.裂纹骨折如长骨干或颅骨伤后可有骨折线,但未通过全部骨质。
8.青枝骨折多发生在小儿,骨质部分断裂,骨膜及部分骨质未断。
9.骨骺分离通过骨骺的骨折,骨骺的断面可带有数量不等的骨组织,是骨折的一种。
粉碎性骨折的诊断(四)依据解剖部位来分类如脊柱的椎体骨折,附件骨折,长骨的骨干骨折,骨骺分离,干骺端骨折,关节内骨折等。
(四)依据骨折前骨组织是否正常分1.外伤性骨折骨结构正常,因暴力引起的骨折,称之为外伤性骨折。
2.病理性骨折病理性骨折不同于一般的外伤性骨折,其特点是在发生骨折以前,骨本身即已存在着影响其结构坚固性的内在因素,这些内在因素使骨结构变得薄弱,在不足以引起正常骨骼发生骨折的轻微外力作用下,即可造成骨折。
(五)依据骨折稳定程度分类
1.稳定性骨折骨折复位后经适当的外固定不易发生再移位者称稳定性骨折。如裂缝骨折、青枝骨折、嵌插骨折、长骨横形骨折、压缩骨折等。
2.不稳定性骨折骨折复位后易于发生再移位者称不稳定骨性骨折,如斜形骨折,螺旋骨折,粉碎性骨折。股骨干既是横骨折,因受肌肉强大的牵拉力,不能保持良好对应,也属不稳定骨折。
(六)依据骨折后的时间分类1.新鲜骨折新发生的骨折和尚未充分地纤维连接,还可能进行复位者,2~3周以内的骨折。
2.陈旧性骨折伤后三周以上的骨折,三周的时限并非恒定,例如儿童肘部骨折,超过10天就很难整复。
骨碎裂成两块以上,骨折线呈“T”形或“Y”形。
四、粉碎性骨折的护理
一:重视轻微外伤
老年人由于活动量不是很大,外伤多是扭伤或跌伤,但不要觉得受伤轻,也不是很痛,就认为是伤了筋没大事。老年人多有骨质疏松,受到外伤时首先要想到可能发生脆性骨折。如果骨折了,还继续活动或站立行走,可能引起骨折移位、加重软组织损伤或造成继发血管神经损伤。所以,老人受外伤后,不论受伤轻重,是否有严重疼痛,最佳的应急处理就是呆在原地保持受伤部位稳定不活动,同时呼救等待救援,经医生检查排除脆性骨折后才站立或行走。
二:营养均衡
骨质疏松不等于缺钙,单纯补钙不能防治骨质疏松和骨质疏松性骨折。要预防骨质疏松,应当均衡营养、适度锻炼。饮食中要含有充分的钙质、维生素D以及其他养分,钙和维生素D是增加和保持骨质量不可或缺的基本营养成分,而蛋白质及其他养分如磷、钠、镁等矿物质,也在维持骨骼健康中起着重要作用。运动可使全身和骨骼的血液循环明显加快,肌肉的收缩和舒张对骨骼有直接刺激作用,这些都能阻止和减慢骨质疏松的进程。
三:适当活动
在治疗期间,要严密观察病情变化,采取综合措施防治呼吸系统、泌尿系统感染和褥疮等并发症。强调早期进行肌肉的主动和被动锻炼,尽早活动未固定的关节,在可能情况下尽量减少卧床时间。这样才能尽快恢复功能,有效防止并发症,改善功能,提高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