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厨艺
首页 菜谱 分类 名菜 排行 食材 百科 健康 运动
当前位置:首页 > 颈腰椎 > 颈椎病常识

脊髓型颈椎病的症状 脊髓型颈椎病是怎么引起的

导读:脊髓型颈椎病是怎么引起的发病原因由于先天性,动力性,机械性等因素对脊髓及伴行血管产生压迫刺激而致病。

一、脊髓型颈椎病有哪些症状脊髓型颈椎病是怎么引起的

一、锥体束征

为脊髓型颈椎病的主要特点,其产生机制是由于致压物对锥体束(皮质脊髓束)的直接压迫或局部血供减少所致,临床上多先从下肢无力,双腿发紧(如缚绑腿)及抬步沉重感等开始,渐而出现足踏棉花,抬步打漂,跛行,易跪倒(或跌倒),足尖不能离地,步态拙笨及束胸感等症状,检查时可发现反射亢进,踝阵挛,髌阵挛及肌肉萎缩等典型的锥体束症状,腹壁反射及提睾反射大多减退或消失,手部持物易坠落(表示锥体束深部已受累),最后呈现为痉挛性瘫痪。

锥体束在髓内的排列顺序,从内及外依序为颈,上肢,胸,腰,下肢及骶部的神经纤维,视其受累的部位不同可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1、中央型(上肢型)

是锥体束深部先被累及,因该神经纤维束靠近中央管处,故又称为中央型,症状先从上肢开始,之后方波及下肢,其病理改变主要是由于沟动脉受压或遭受刺激所致,如一侧受压,表现为一侧症状;双侧受压,则出现双侧症状。

2、周围型(下肢型)

指压力先作用于锥体束表面,使下肢先出现症状,当压力持续增加波及深部纤维时,则症状延及上肢,但其程度仍以下肢为重,其发生机制主要是椎管前方骨赘或脱出的髓核对硬膜囊前壁直接压迫的结果。

3、前中央血管型(四肢型)

即上,下肢同时发病者,主要是由于脊髓前中央动脉受累所引起,通过影响该血管的支配区造成脊髓前部缺血而产生症状,本型的特点是患病快,经治疗痊愈亦快;非手术疗法有效。

二、脊髓型颈椎病是怎么引起的

一、发病原因

由于先天性,动力性,机械性等因素对脊髓及伴行血管产生压迫刺激而致病。

二、发病机制

在颈椎病情况下引起脊髓受压(或刺激)的病理机制主要有以下四种:

1、先天性因素

先天性因素主要指颈椎椎管发育性狭窄,从病因学角度来看,其是后述三者的病理解剖学基础,除非占位性病变体积过大(例如骨赘,肿瘤及碎骨片等),大椎管者的脊髓型颈椎病发病率明显地较颈椎椎管狭窄者为低,即使出现症状,也多较轻微,且易于治愈。

2、动力性因素

动力性因素主要是指椎节的不稳与松动,后纵韧带的膨隆与内陷,髓核的后突,黄韧带的前凸,以及其他有可能突向椎管,对脊髓致压,而又可因体位的改变而能够消失或减轻者。

3、机械性因素

机械性因素指骨质增生,骨刺形成及髓核脱出等,包括局部或蛛网膜下隙形成粘连无法还纳者,这些因素大多是在先天性及动力性因素基础上而对脊髓形成持续压迫。

三、脊髓型颈椎病应该做哪些检查

一、X线平片及动力性侧位片

主要表现为:

1、椎管矢状径大多小于正常

按比值计算,椎体与椎管矢状径比值大多在1∶0.75以下;绝对值也多小于14mm,约半数病例在12mm以下。

2、梯形变

病程较短的病例,大多系因突出或脱出的髓核及椎节不稳所致,因此,在动力性侧位片上患节椎体间关节可显示明显的梯形变,其出现时间较MRI技术检查阳性所见的时间为早,同样,在已有骨刺形成的病例,其邻节在出现骨刺之前亦先从梯形变(椎节不稳)开始。

3、骨刺形成

约80%左右的病例于患节椎体后缘有较明显的骨刺形成,其矢状径可为1~6mm或更长,一般以3~5mm者居多。

4、其他改变

某些病例可伴有后纵韧带钙化,先天性椎体融合(以颈3~4为多)及前纵韧带钙化等异常所见,此种异常与本型症状的发生与发展亦有密切关系。

二、MRI技术MRI图像

如一幅脊髓及其周围组织的纵向剖面解剖图,可使局部的病变一目了然,所以每个病例均应争取选用,这不仅对颈椎病的诊断,分型至关重要,且为手术的决定,手术部位的判定及术式的选择等都具有重要意义。

三、其他

包括CT检查,脊髓造影等对本型的诊断均有作用,可酌情选择。

四、脊髓型颈椎病如何预防

一、术前

1、术前练习去枕平卧,以适应术后卧位要求。

2、训练床上使用大小便器,以免术后因取平卧位,大小便排泄不习惯。

3、完成相关检验项目,了解手术的目的、效果及可能出现的情况,以及治疗和护理配合。

二、术后

1、术后每2小时翻身一次(早期由医护人员帮助进行),翻身是应保持头颈、脊柱成一直线不可扭转,轮换平卧及左右侧卧位。

2、术后垫枕头高低要适宜,仰卧时不宜过高,侧卧时枕头可略高,使颈部与躯干保持一直线,而不偏向一侧。

3、术后肢体麻木、疼痛症状加重或感觉丧失、出现大小便失禁时,及时向医护人员反映。

4、术后1~2周行四肢肌力舒缩及各关节的活动,如握拳、松拳动作、踝泵锻炼、股四头肌锻炼等。

5、离床活动时颈部予颈围固定,并避免颈部剧烈转动。

6、给予颈围固定2~4周或遵医嘱,卧床休息时可取出颈围。

7、加强颈部功能锻炼,如前屈、后伸、左右侧屈、左右旋转等运动,以增强颈部肌力。

8、防止意外损伤的发生,如过度屈颈、过度旋转、颈部的超负荷积压和头颈部剧烈抖动。

点赞(0)
分享到:
收藏(0)

猜您喜欢

扫一扫手机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