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厨艺
首页 菜谱 分类 名菜 排行 食材 百科 健康 运动
当前位置:首页 > 养生 > 部位养生

得了急性中耳炎怎么办 引起急性中耳炎的原因有什么

导读:局部用药注意事项:①用药前先清洗外耳道及中耳腔内脓液,可用3%双氧水或硼酸水清洗,后用棉花签拭净或以吸引器吸尽脓液,方可滴药。

一、得了急性中耳炎怎么办

1、积极治疗上呼吸道病灶性疾病,如慢性鼻窦炎、慢性扁体炎。

2、药物治疗:单纯型以局部用药为主:可用抗生素水溶液或抗生素与类固醇激素类药物混合液,如0.25%氯霉素液、氯霉素可的松液、氧氟沙星滴耳液等。

3、局部用药注意事项:①用药前先清洗外耳道及中耳腔内脓液,可用3%双氧水或硼酸水清洗,后用棉花签拭净或以吸引器吸尽脓液,方可滴药。②脓量多时用水剂,量少时可用硼酸酒精。

4、滴耳法:病人取坐位或卧位,患耳朝上。将耳廓向后上方轻轻牵拉,向外耳道内滴入药液3~4滴。然后用手指轻按耳屏数次,促使药液经鼓膜穿孔流入中耳。数分钟后方可变换体位。注意滴耳药液应尽可能与体温接近以免引起眩晕。

5、鼓膜大穿孔影响听力,在干耳后2个月左右可行鼓膜修补术或鼓室成形术。

6.骨疡型中耳炎,引流通畅者,以局部用药为主,但应注意定期复查。引流不畅或疑有并发症者及胆脂瘤型中耳炎,应及早施行改良乳突根治术或乳突根治术,彻底清除病变,预防并发症。

二、引起急性中耳炎的原因有什么

最常见的是咽鼓管途径造成了急性中耳炎的发生。例如有:如猩红热、百日咳和麻疹等这几种传染病都是会可通过咽鼓管途径造成了并发急性化脓性、上述传染病的局部表现就是中耳炎的症状。急性中耳炎的病变常深达骨质,这样就会酿成严重的坏死性的病变。

如果是婴幼儿变会更加容易经得到这种病,因为哺乳位置不当,例如平卧吮奶这时的乳汁可经咽鼓管流入中耳从而引起中耳感染。还有的就是如果进行了外耳道鼓膜途径不符合无菌操作的鼓膜穿刺、也是会导致病菌由外耳道直接侵入中耳。造成了急性中耳炎的发生。

我们还要注意一点就是上呼吸道感染也是会造成急性中耳炎的发生的,主要是因为上呼吸道感染会有细菌从人的咽鼓管侵入中耳从而引起感染的情况出现。还有就是如果人们在在污水中游泳或跳水的时候都会造成了不适当的咽鼓管吹张这样就会让细菌从循咽鼓管侵入中耳造成了急性中耳炎的出现。

患者如果是得了急性中耳炎的话就会有以下的症状表现:突然发生的耳痛,常伴有感冒、会有呕吐的症状,或者是咳嗽,患耳可能听觉失灵。还可能会有发热的全身症状,而且会发热高达39摄氏度。或者耳道可能流软耳垢或脓液。

三、成人中耳炎如何预防

1、预防伤风感冒:中耳炎多是由于咽鼓管的感染而引起的,这种感染多半发生于感冒时。预防伤风感冒可减少发生中耳炎的机会,避免发生中耳炎。

2、游泳时候注意防止耳朵进水:有一小部分中耳炎是在游泳时受到外伤而发生,游泳是一项良好的运动项目,但是如果掌握不好,也有可能导致中耳炎。掌握正确游泳方法,避免游泳时外耳道压力突然增高,使耳膜震裂,发生感染。

3、积极预防治疗急性传染病:中耳炎往往是一些急性传染病的并发症,常在麻疹、腥红热、中毒性菌痢、肺炎、流感等病的后期发生。做好传染病的预防、隔离和早期治疗,增强机体的抵抗力,也能减少发生中耳炎的机会。

4、纠正不良生活习惯:戒除不良生活习惯是预防中耳炎发生的重要措施,有些家长喜欢为孩子掏耳朵,所用工具不但未经消毒,还十分尖锐锋利,容易刺破皮肤和耳膜,从而导致中耳炎。

5、积极预防和治疗耳鼻喉疾病:鼻和咽部的疾病,像扁桃体炎、增殖腺炎等,常并发中耳炎。为了保持中耳的健康,还必须注意治疗这一类疾病。

6、注意锻炼身体,增强体质:是防止一切疾病的根本。身体体质强,抵抗病毒、细菌感染的能力越强,不易发生感染,可有效减少中耳炎的发生。

四、中耳炎患者如何护理呢

一、经治疗过的中耳炎病人,仍要接受定期检查,有无再发现象,了解听力改善程度,并接受指导如何且何时作中耳充气治疗。

二、均衡饮食与生活习惯。减少使用烟、酒及辛辣刺激性食物,避免可能传染感冒的场合,都可以保持鼻、咽及耳咽管的健康,进而防止中耳炎的恶化。

三、有感冒发生,尤其是有鼻塞时,切勿轻视,要及早治疗,以免加重中耳炎病情。

四、在慢性中耳炎有耳膜穿孔者,特别要防止不洁的水经外耳道进入中耳,造成发炎的加重,必要时可用耳塞塞住耳道来预防,若水进入耳朵时,可用吹风机吹乾,或侧跳使水份流出,避免挖耳朵使其再受伤害。

五、有胆脂瘤的病人,经过手术治疗,尤其要注意是否有再发现象,恶臭的耳漏,听力的递减或前述各项并发症的产生,这些都是须要再手术的表征。

六、中耳炎病人要保持周遭环境的安宁,不可运动过度,不能吹奏笛子及气球,随时漱口保持口腔卫生,尽量用鼻子呼吸,睡觉侧躺时将病耳朝下,擤鼻涕时不可过猛,并且适当的运动也有助于鼻道耳咽管畅通,维持中耳的排泄与通气功能。

七、养成正确的医疗习惯,遵照耳鼻喉科专科医师的指导与治疗绝不可自作主张,认为症状减除而自行停药,中止治疗,以致病情转为慢性或产生副作用。

点赞(0)
分享到:
收藏(0)

猜您喜欢

扫一扫手机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