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比而言,多项流行病学研究表明,多吃红肉,特别是多吃加工肉制品(肉肠、火腿、咸肉等各种粉红色的熟肉制品),会增加糖尿病的危险(Panetal,2011)。但是,却很少有国人相信吃肉会促进糖尿病。
对64191名中国女性进行的研究发现,钙、镁和乳制品的摄入量都和糖尿病危险呈现显著负相关。我国中科院营养所最新的营养流行病学研究也发现,奶制品的摄入量与腰围呈现极显著负相关,与收缩压和舒张压显著负相关,与糖化血红蛋白含量显著负相关,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显著正相关,与体质指数(BMI)和血糖有负相关趋势。用大白话说,对中国人而言,在一日总热量不增加的前提下,少吃几口肉和米饭,换成一杯牛奶或酸奶,有利于预防肥胖、糖尿病、高血压和多种心脑血管疾病。
总之,大量研究证实,奶类食物在适量摄取的时候是利大于弊的。低脂奶制品和酸奶有利于控体重、控血压、预防中风、预防糖尿病;大量低脂奶对痛风患者的康复十分有益,这些论点已经被医学界公认。
所谓牛奶越喝越缺钙的说法,同样是不准确的。北欧居民每日摄入1公斤以上的奶类(因为吃很多奶酪,大概10斤奶才能做1斤干酪),他们的骨质疏松率却很高;非洲、南亚居民奶类摄入量很少,但是骨质疏松患者很少。能因此得出结论,只要喝奶就会增加骨质疏松率吗?逻辑上是不严密的。北欧和中国、非洲、东南亚国家相比,从日照中获得维生素D的数量差异非常大,膳食中蛋白质、维生素K和钾镁元素的摄入量差异很大,体力活动强度和寿命长短方面也差异很大。这些因素都会影响到骨质疏松的发生风险。所以,北欧人骨质疏松率高,不能仅仅归结到奶制品这一个原因上。
有关牛奶和癌症的关系也有很多研究。比较一致的证据是:如果长年累月每天大量奶制品,可能增加前列腺癌和卵巢癌的风险,却有利于预防肠癌;与乳腺癌的关系研究结果不一尚未确认。有动物实验发现,如果给动物吃大量“酪蛋白”(牛奶中所含的主要蛋白质)促进致癌物的作用,但少量时并不起作用。事实上,1杯(200克)奶中所含酪蛋白的量,仅占一日总能量的1.2%,比动物实验中的低剂量(5%)还要低,远达不到促癌数量。看看周围人就知道,不喝牛奶酸奶的人照样可能患上癌症,而消费奶类的人当中也有很多长寿者。
我国营养学家推荐每天摄入300克奶类(相当于一次性纸杯1杯半),包括了牛奶、酸奶、冰淇淋、奶酪等各种含奶食品,没有研究证明这个量能够引起有害健康的作用。
从供应营养的角度来说,牛奶和酸奶能有效供应维生素B2、B6、B12和维生素A,是钙的最方便来源,这些对于国人都是有意义的,特别是成长期的儿童少年。在我国研究中,无论学龄儿童还是中老年妇女,和完全不消费乳制品者相比,补充一杯牛奶都得到对健康有益的效果。
总之,至少对于我国绝大多数居民来说,每天相当于1杯到1杯半(200-300克)牛奶数量的普通牛奶、低脂奶和酸奶,仍是利大于弊的。特别是在我国糖尿病和肥胖高发的态势下,把30克瘦肉换成200克奶类(同为6克蛋白质)是很合算的。在晚上饥饿时,喝1杯全脂牛奶(120千卡),要比吃一袋方便面(约450千卡)明智得多。
除了牛奶过敏人群需要绝对远离奶类,大多数人真正需要避免的,是吃太多的奶酪、黄油、冰淇淋之类高脂肪奶类食品。把牛奶当水喝亦不可取,因为任何好食物在过量之后都会影响营养平衡,引起不良作用。每天乳制品总量不超过300克(包括牛奶、酸奶、奶粉、乳酪、含奶点心和冷饮等),即可取其利,避其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