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白茅根的形态特征
白茅,多年生草本。根茎密生鳞片。秆丛生,直立,高30~90厘米,具2~3节,节上有长4~10毫米的柔毛。叶多丛集基部;叶鞘无毛,或上部及边缘和鞘口具纤毛,老时基部或破碎呈纤维状;叶舌干膜质,钝头,长约1毫米;叶片线形或线状披针形,先端渐尖,基部渐狭,根生叶长,几与植株相等,茎生叶较短。圆锥花序柱状,长5~20厘米,宽1.5~3厘米,分枝短缩密集;小穗披针形或长圆形,长3~4毫米,基部密生长10~15毫米之丝状柔毛,具长短不等的小穗柄;两颖相等或第一颖稍短,除背面下部略呈草质外,余均膜质,边缘具纤毛,背面疏生丝状柔毛,第一颖较狭,具3~4脉,第二颖较宽,具4~6脉;第一外稃卵状长圆形,长约1.5毫米,先端钝,内稃缺如;第二外稃披针形,长1.2毫米,先端尖,两侧略呈细齿状;内稃长约1.2毫米,宽约1.5毫米,先端截平,具尖钝划、不同的数齿;雄蕊2,花药黄色,长约3毫米;柱头2枚,深紫色。颖果。花期夏、秋季。
二、白茅根如何鉴别
1、理化鉴别:
(1)取该品粗粉5g,加苯30ml,加热回流1h,滤过。取滤液1ml蒸干,残渣加醋酐1ml溶解,再加*1-2滴,显红色,渐变成紫色、蓝紫,最后呈污绿色。
(2)取该品粗粉1g,加水10ml煮沸5-10min,滤过。滤液浓缩成1ml,加新制的斐林试液1ml,置水浴中加热,发生棕红色沉淀。
2、白茅根性状鉴别:
根茎长圆柱形,有时分枝,长短不一,长30~60cm,直径2-4mm。表面黄白色或淡黄色,有光泽,具纵皱纹,环节明显,节上残留灰棕色鳞叶及细根,节间长1-3cm。体轻,质韧,折断面纤维性,黄白色,多具放射状裂隙,有时中心可见一小孔。气微,味微甜。以条粗、色白、味甜者为佳。显微鉴别根茎横切面:表皮为1列类方形小细胞,有的含硅质块。皮层较宽,最外为1-4列纤维,壁厚,木化;叶迹维管不10余个,环列,有限外韧型,具束鞘纤维,其旁常有裂隙;内皮层细胞内壁增厚,有的有硅质块。中柱内散有多数维管束,有限外韧型,近中柱鞘的维管束小而密,由纤维相连成环。中央常成空洞。
三、白茅根的常见功效有哪几种
1、凉血止血:
白茅根味甘,性寒,功擅凉血止血。主要用于因风、热、燥等外邪侵犯人体,邪热损伤脉络,迫血妄行,或久病或热病导致的血证。
2、清热通淋:
常因多食辛热肥甘之品,或嗜酒太过,酿成湿热,下注膀胱,使膀胱气化失司,或因下阴不洁,秽浊湿邪侵入膀胱,酿成湿热,发而为淋。热淋主要表现为:小便短数,灼热刺痛,溺色黄赤,少腹拘急胀痛,或有寒热,口苦、呕恶,腰腹疼痛等。用白茅根具有清热利尿的功效。
3、湿热癃闭:
白茅根其功效之一为清热利尿,故可用于因热邪所致小便不利的实热证。
4、利湿退黄:
由于湿热之邪侵犯人体,机体疏泄失职,外溢肌肤发为黄疸。或由于疫热之邪,熏蒸肝胆,疏泄无权,瘀热不化,病发为黄。证见身目发黄如橘子色,其色鲜明,倦怠少食,恶心、呕吐、脘腹胀满,腹痛胁痛,小便黄如浓茶等。应用白茅根可清利湿热、利尿、退黄。
四、白茅根的吃法有哪几种
1、刀伤出血:白茅花适量,干敷伤口。轻轻加压后包扎即可。
2、跌打内伤出血:白茅根60克,马兰根30克,白糖15克。将前2味药水煎,加白糖调服。
3、肺结核咳血:鲜白茅根60克,藕节炭15克,栀子炭15克,仙鹤根15克,侧柏叶炭20克。水煎服。
4、鼻衄:白茅花15克,猪鼻1个。将猪鼻切碎,与白茅花同炖1小时,饭后服。每日服1次,连服3~5次。
5、肺热咯血:鲜白茅根90克,仙鹤草15克。水煎服。
6、血尿:鲜血茅根60克,小蓟30克,车前草30克。水煎服。
7、经行吐衄,血色深红,口干心烦:白茅花适量,鲜藕适量。将白茅花烘干研细末,瓶贮备用。每次15克,藕汁1杯调服。白茅根100克,捣汁与藕汁1杯调服
8、乳糜尿:鲜白茅根250克,荠菜30克,马鞭草20克。水煎服,每日1剂,连服3~5剂。
9、急性肾炎:鲜白茅根40克,一枝黄花30克,葫芦壳15克,白花蛇舌草30克。水煎服,每日1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