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血铅超标的危害有哪些
铅在人体内的代谢半衰期为1460天,每天进入人体内的铅长期积蓄即可造成慢性铅中毒,人就会出现疲劳、精神不振、注意力不集中、头痛、头昏、失眠多梦等神经衰弱症状,并有轻度兴奋、急躁易怒、焦虑不安,癔病样发作等精神或情绪上的变化。还可有消化道症状,如食欲不振、恶心、腹部不适等,另外男性可有性欲减退、阳痿,女性可有月经紊乱。还会造成中老年心、脑血管疾患和呼吸系统顽症。
医学专家指出,儿童摄入的铅不像成年人那样主要积存于骨骼,而是进入体内组织,因此铅超标对儿童的危害更大。由于儿童的血脑屏障尚未健全,铅更易透过血脑屏障,对大脑发育造成永久性损伤。
大多数专家习惯把侵入人体的“铅”叫做“铅毒”,首先会出现“脑子灌了铅”的症状——如注意力涣散、记忆力减退、失眠多梦、头昏、神经衰弱、疲乏等,再往后就会有“肢体灌了铅”的症状——腿抬不起来啦、手抬不起来啦,再往后才会出现腹绞痛、贫血、麻痹、惊厥、抽搐、昏迷等多器官损伤的表现。
二、儿童铅超标要怎么办
铅超标主是指人体内的铅金属中毒,会严重影响到孩子的健康,不过日常饮食可以帮助我们改善铅超标的症状。
1、牛奶:它所含的蛋白质成分,能与体内的铅结合成一种可溶性的化合物,从而阻止人体对铅的吸收。建议您每天喝上1~2杯牛奶。
2、虾皮:每100克虾皮中含钙量高达2克。最新研究表明增加膳食钙的摄入量除了对儿童骨质发育有益外,还能降低胃肠道对铅的吸收和骨铅的蓄积,可有效减少儿童对铅的吸收,降低铅的毒性。对于接触低浓度铅的儿童,膳食中增加钙的摄入量可有效降低铅的吸收。
3、海带:海带具有解毒排铅功效,可促进体内铅的排泄。
4、大蒜:大蒜中的某些有机成分能结合铅,具有化解铅毒的作用。
5、蔬菜:油菜、卷心菜、苦瓜等蔬菜中的维生素C与铅结合,会生成难溶于水且无毒的盐类,随粪便排出体外。一般情况下植物性食物的铅含量高于动物性的,且以根茎类的含铅量最高。
6、水果:猕猴桃、枣、柑等所含的果胶物质,可使肠道中的铅沉淀,从而减少机体对铅的吸收。
三、铅超标的症状
孩子们如果铅超标,身体的各个系统都会出现问题,甚至还会危及生命,常见的症状有:
1、神经系统:易激惹、多动、注意力短暂、攻击性行为、反应迟钝、嗜睡、运动失调。严重者有狂躁、谵妄(神志错乱、迷惑、语无伦次、不安宁、激动等特征并时常带有妄想或幻觉的暂时性神经失常)、视觉障碍、颅神经瘫痪等。血铅水平在1000ug/L(4.826umol/L)左右时,可出现头疼、呕吐、惊厥、昏迷等铅性脑病的表现,甚至死亡。
2、消化系统:腹痛、便秘、腹泻、恶心、呕吐等。
3、血液系统: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等。
4、心血管系统:高血压和心律失常。
5、泌尿系统:早期氨基酸尿、糖尿、高磷尿,在晚期病人可见到氮质血症等肾功能衰竭的表现。
亚临床性铅中毒主要影响儿童的智能行为发育和体格生长。由于缺乏足以引起家长和儿科医生注意的临床表现,往往容易被忽视,待发现时,铅毒性作用已难逆转。其隐匿渐进的病理特点使其对儿童健康的危害性更大,因此,是儿童铅中毒研究的重点。
四、铅超标的预防信息
高铅血症和铅中毒会影响机体对铁、锌、钙等元素的吸收,当这些元素缺乏时,机体又对铅毒性作用的易感染性增强,因此对高铅血症和铅中毒儿童需要进行营养干预,同时要脱离污染源和加强卫生指导。而根据处理原则,在脱离污染源、加强营养干预和卫生指导的基础上,仅中度和重度铅中毒需要进行进一步驱铅治疗。
铅能够通过胎盘屏障,孕妇血铅含量若超标,胎儿在母体中就会受到铅污染。当孩子出生时,他的基础血铅含量就要大于零,这时他的整体发育水平就要低于血铅含量为零的正常水平。而产后哺乳期内,孕妇骨铅的释放量较产前更大,血铅可通过乳汁继续进入宝宝体内。早年过高的血铅除使儿童体格生长迟缓外,还可影响孩子以后的阅读能力、定向能力、听力及与学习能力有关的心理行为发育。
女性应在准备怀孕的前三个月来查血铅水平,未超标的要防超标,已超标的要及时用药物治疗,血铅回到安全水平后再要孩子。而孕期及哺乳期女性不适合用药物排铅,因此要加大预防力度,远离铅污染源(如汽车尾气、含铅的装饰涂料等),还要避免含铅饮食(如常吃爆米花、腌菜等)。并且孕妇最好不化妆。
正规驱铅门诊作为保健预防和驱铅干预用的金属硫蛋白,才有置换铅、汞、镉等重金属的作用,排毒美容不能代替驱铅。
牛奶、奶制品钙含量高,具有阻止铅吸收的功效,降低铅中毒发生的危险性。
一到三级血铅水平的患者,即血铅小于45Ug/dI,应采取非药物驱铅,方法包括经常洗手、定期家庭扫除、少吃含铅食品等。其次是使用一些具有排铅功能的保健品,海参、海带、紫菜、黑枣、葱、麦皮、乌龙茶、刺梨、猕猴桃等,膳食纤维等食品也具有排铅作用。
排铅药也会排出钙铁锌
不要盲目使用药物排铅,这是因为排铅药物具有较大的毒副作用,在治疗过程中还会排出钙、铁、锌等微量元素,甚至会出现严重低钙,导致惊厥甚至死亡,所以儿童铅中毒一般采用非药物治疗,一般情况下,只有在职业性中毒的情况下才进行药物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