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厨艺
首页 菜谱 分类 名菜 排行 食材 百科 健康 运动
当前位置:首页 > 养生 > 养生保健

异位性皮炎的护理注意事项 异位性皮炎有哪些症状

导读:异位性皮炎症状异位性皮炎有哪些症状?——婴儿期亦称婴儿湿疹,其皮疹特点主要可分两型,渗出型及干燥型。

一、异位性皮炎湿疹护理注意事项

一、忌搔抓

搔抓可使皮肤不断遭受机械性刺激而变厚,甚至引起感染。搔抓还起强化作用,病人愈搔愈痒,愈痒愈抓,形成恶性循环,病程因而延长。

二、忌热水烫洗

皮炎、湿疹在急性期,由于皮内毛细血管扩张,会有不同程度的皮肤红肿、丘疹、水疱。用热水烫洗或浸泡,红肿加重,渗透液增多,加重病情。因此,皮炎、湿疹病人宜用温水淋浴,切忌在热水内浸泡和用力搓擦。

三、忌肥皂洗

特别是碱性大的肥皂,对皮肤是一种化学性刺激,可使皮炎、湿疹加重。若需用肥皂去污时,最好选择刺激性小的硼酸皂。

四、忌刺激性食物

辣椒、酒、浓茶、咖啡等刺激食物,可使瘙痒加重容易使湿疹加重或复发,都应禁忌。

五、忌盲目用药

皮炎、湿疹病程较长,易反复,患者要配合医生耐心治疗。有的人治疗心切,未经医生诊治在皮损处涂高浓度的止痒药;反而加重病情。因此,切忌擅自用药。

异位性皮炎湿疹患者一定要注意在日常的生活中做好护理工作,尽量避免使用手去抓挠、不要使用热水来洗澡,因为使用热水洗澡的话,会使皮肤出红疹的地方更加的红肿的,饮食上也要注意避免吃辛辣刺激的食物,禁止喝酒。

二、异位性皮炎症状

异位性皮炎有哪些症状?——婴儿期

亦称婴儿湿疹,其皮疹特点主要可分两型,渗出型及干燥型。渗出型的湿疹多发生于肥胖有渗出性体质的婴儿。初起于两颊,发生红斑,境界不清,红斑上密集针尖大丘疹、丘疱疹、水疱和渗液。

干燥型的皮疹常见于瘦弱的婴儿,为淡红色的暗红色斑片、密集小丘疹而无水疱,皮肤干燥无明显渗出,表面附有灰白色糠状鳞屑。常累及面部、躯干和四肢。慢性时亦可轻度浸润肥厚、皲裂、抓痕或结血痂。

异位性皮炎有哪些症状?——儿童期

湿疹型的皮损表现与成人的亚急性和慢性湿疹相似多为针尖大丘疹,丘疱疹和小水疱,融合成片,较干燥,背覆灰白色鳞屑。皮肤有轻度浸润,部分呈苔藓化。多发生于肘窝和两小腿的屈侧,亦可累及颈外侧及四肢其它部位。

痒疹型的皮损表现全身散发痒性丘疹,多发生四肢伸侧及背部。丘疹较大,皮色或棕褐色,初起者较红。丘疹干燥,表面粗糙覆以薄痂。陈旧者小而硬。大多数皮疹顶端被抓破,可见抓痕、血痂。可伴局部淋巴结肿大。

异位性皮炎有哪些症状?——青年及成人期

主要表现为慢性苔藓化皮损,多位于头面部、颈部及肘膝关节屈侧,对称分布,明显色素沉着,有明显的抓痕。白色皮划痕阳性。

三、异位性皮炎的偏方

偏方一

药物组成:白花蛇舌草、土茯苓、珍珠母(先煎)、牡蛎(先煎)、蒲公英各30克,丹参、鸡血藤各15克,苦参、制首乌、当归各10克,生甘草5克。大便稀溏者,加焦白术10克,白扁豆12克,去白花蛇舌草、蒲公英;头晕、腰膝酸软、体质虚弱者,加菟丝子(包煎)、肉苁蓉各12克,淫羊藿15克。

服用方法:水煎3次,合并药液,分为早、中、晚饮服。

偏方二

材料:连翘心、栀子心、元参、生地、车前子、蝉蜕、通草、莲子心适量,甘草梢适量,山药、黄芪、茯苓、五灵脂适量。

制作方法:将这些药物放水煎煮,煮好后取汁饮用。

主治:主治婴儿期异位性皮炎。

偏方三

材料:车前子(包)、地肤子、生地、黄芩、丹皮、泽泻、白藓皮、甘草、茯苓各适量。

制作方法:将这些药物合理搭配好,然后再放入药锅中加水煎煮,煮好后去渣取汁,晾凉直接服用。

偏方四

材料:天花粉、生地、白藓皮、沙参、玉竹、荆芥各适量,薏苡仁、党参、黄芪、赤小豆各适量,炒丹皮、丹参、茯苓皮、五灵脂各适量。

制作方法:把这些药物煎煮,煎好后服用便可。

主治:主治儿童期异位性皮炎。

异位性皮炎主要发生在儿童身上,所以妈妈们知道自己的孩子患上了异位性皮炎的时候,应该要注意不要让孩子去挠伤口,因为挠伤口会导致皮肤破裂,从而加快病情的恶化。面对生活中每一种皮肤瘙痒的情况,患者应该要采用正确的偏方是治疗它。

四、异位性皮炎怎么治疗

很多人对异位性皮炎怎么治疗并不是很清楚,这样的疾病治疗上也是有着一些不错方法,不过在改善这类疾病前,需要对异位性皮炎治疗方式进行更多认识。

异位性皮炎怎么治疗:

去除并避免可能的致病因素,对症治疗。包括润肤膏的常规应用、局部外用糖皮质激素、合并感染的抗感染治疗、非激素类的局部免疫调节剂、抗组胺药口服治疗、光疗、大剂量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等。

临床表现

特应性皮炎分为三期:①婴儿期:在出生后第二或第三个月开始发病,皮疹分渗出型和干燥型,均伴剧烈瘙痒。②儿童期:多数在五岁前发病。皮损分湿疹型和痒疹型。③青年及成人期:皮损与儿童期类似。

诊断

根据个人或家族有“特应性”病史,皮损特点进行诊断:即婴儿期呈急性或亚急性湿疹状,好发于面颊部及额部;儿童期及青年期则为亚急性或慢性湿疹状,好发于四肢屈侧,特别是肘、腘窝;或呈痒疹状,则好发于四肢屈侧。

点赞(0)
分享到:
收藏(0)

猜您喜欢

扫一扫手机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