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肠易激综合征的检查
(一)辅助检查
1.粪便检查可有黏液,但无脓血,潜血阴性,细菌培养,血吸虫、寄生虫等均阴性。
2.X线钡剂灌肠造影正常,或肠管痉挛呈“线征”和结肠袋加深增多。
3.乙状结肠镜或纤维结肠镜检查肉眼观察黏膜无异常,活检也无异常。但在插镜时可引起痉挛、疼痛,或在充气时引起疼痛。如疑有脾区综合征,可在检查时慢慢注入100~200ml气体,然后迅速将镜拔出,嘱病人坐起,在5~10min后即可出现左上腹痛,向左肩放射,这可作为脾区综合征的客观指征。
4.结肠肌电检查正常人结肠平滑肌基础节律6次/min,而IBS患者3次/min多见。正常进餐后结肠肌峰电位(spikepotentia1)立即增加,30min达高峰,50min后静息下来,而IBS患者在前30min增长缓慢,70~90min才渐达高峰。动力学变化腹泻型患者结肠腔内压力降低,而便秘者压力增高。对胆酸、新斯的明、CCK刺激的动力学反应增强。
用15C作PET肠扫描,可见直肠扩张后IBS患者脑血流图谱与正常人不同。功能性MRI(fMR1)检查IBS与正常人间脑图表现亦有差异。
二、肠易激综合征的诊断
1.罗马Ⅱ标准
(1)在过去的12个月内,至少有12周时间(不必连续)出现腹部不适或疼痛症状,且这些症状具有以下3种情况中的2种:①症状在排便后缓解;②症状的发生伴随排便次数改变;③症状发生伴随粪便性状改变。
(2)以下症状不是诊断所必备,但属常见症状,这些症状越多越支持IBS的诊断:①排便频率异常(每天排便>3次或每周<3次);②粪便性质异常(块状、硬便或稀水样便);③粪便排出过程异常(费力、急迫感、排便不尽感);④黏液便;⑤胃肠胀气或腹部膨胀感。
(3)缺乏可解释症状的形态学改变和生化异常。
2.2000年罗马Ⅲ诊断IBS标准
(1)一年内至少应累积3个月有反复发作腹痛或腹部不适,伴下列异常中2项:①排便后腹痛缓解或消失;②排便频率异常(即>3次/d或<3次/周);③粪便性状异常(干硬秘结或稀便。
(2)IBS分为腹泻为主型和便秘为主型;
(3)需排除组织结构或生化异常对症状的解释。
三、肠易激综合征的治疗
1.轻度症状的患者
首先要让患者明确IBS仅为一种胃肠功能紊乱性疾病。其可能病因是精神因素或不适当的饮食成分。应详细研究患者饮食成分与IBS症状之间的可能关系,避免敏感食物,减少产气的食物,并且根据胃肠动力变化特点改变膳食结构。
2.中度症状的患者
其临床表现各异,治疗方案应个体化。寻找诱发症状的可能精神、行为因素。使患者认识到IBS为慢性疾病,需要各种药物联合使用、综合治疗。用于治疗的药物包括:①促胃肠动力药;②肠道菌群;③解痉类药物;①抗抑郁药和抗焦虑药;⑤止泻药等等。
3.重度症状的患者
此类患者疼痛呈持续性,经常访问健康机构,持续寻找证实疾病,否认心理状态是其影响因素,持续不必要的诊断和治疗,持有不现实的治愈期望。治疗原则应以神经系统调节为主,单纯作用于肠道的药物大多无效。抗抑郁药被用于消除疼痛,通过抑制疼痛通路,帮助治疗抑郁症状。治疗至少应持续3—4周为一疗程,临床疗效不佳可能是没有规律用药或者药物的剂量过小。患者应结合心理治疗,除心理咨询外还包括催眠疗法、松弛疗法、认识行为治疗及生物反馈治疗、自知力调整治疗。
四、肠易激综合征的保健
保健:饮食规律,1日3餐做到定时定量,不过分饥饿、不暴食暴饮,这样有利于肠道消化吸收平衡,避免因无节制饮食而致肠道功能紊乱。饮食以清淡、易消化、少油腻为基本原则。
饮食:有腹胀和胃肠胀气者应避免豆类、白菜以及其他难以消化的食物。应避免大量使用加有山梨醇这类人工增甜剂的食物、药物和口香糖。只能小量摄入果糖(水果、浆果和一些植物中的常见成分)。低脂饮食对改善病人症状有一定作用。同时患有肠易激综合征和乳糖酶缺乏症者应避免进食奶制品。
有些肠易激综合征病人,尤其是主要症状是便秘者,可通过进食较多的纤维素来改善症状。每天进食一茶匙未精制麦麸和大量水和其他汤或饮料,或用两杯水冲服车前草胶浆剂。如此,饮食中纤维素的增加可减轻病人症状,如腹胀和胃肠胀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