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膜性肾小球肾炎的护理措施
膜性肾小球肾炎一般护理
膜性肾小球肾炎护理
1.注意休息,避免劳累,预防感染,饮食以低蛋白为主,注意补充维生素。避免应用损害肾脏的药物。
2.在药物治疗期间,每1~2周门诊复诊,观察尿常规,肝、肾功能,儿童患者应注意生长发育情况,以指导疗程的完成。
3.活动性病变控制后及疗程完成后,应重复肾活检,观察肾组织病理改变情况,判断是否存在慢性化倾向,以便及时采取措施。
4.注意保护残存肾功能,纠正使肾血流量减少的各种因素(如低蛋白血症、脱水、低血压等)以及预防感染,都是预防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对于影响病人疗效和长期预后的并发症,应积极给予治疗:
(1)感染:激素治疗易发生感染,一旦发现应及时选用对致病菌敏感、强效且无肾毒性的抗生素积极治疗,有明确感染灶者应尽快去除。
(2)血栓及栓塞并发症:一般认为,当血浆白蛋白浓度低于20g/L时,提示存在高凝状态,即应开始预防性抗凝治疗。抗凝药一般应持续应用半年以上。抗凝及溶栓治疗时均应避免药物过量导致出血。
(3)急性肾衰竭:肾病综合征并发急性肾衰竭如处理不当可危及生命,若及时给予正确处理,大多数病人可望恢复。
二、膜性肾小球肾炎的概述
膜性肾病(membranousnephropathy,MN)又称膜性肾小球肾炎(membranousglomerulonephritis),病理特点是肾小球基底膜上皮细胞下弥漫的免疫复合物沉积伴基底膜弥漫增厚。临床以肾病综合征(NS)或无症状性蛋白尿为主要表现。
1.尿液检查
尿蛋白呈阳性,肾病综合征时可出现大量蛋白尿(大于3.5g/天),可有尿潜血阳性。
2.血液检查
肾病综合征时可出现血浆蛋白减低,以白蛋白为主,如球蛋白同时减低,则提示为非选择性蛋白尿。可合并高脂血症。后期出现肾功能不全,肌酐、尿素氮等增高,与慢性肾功能不全表现相同。
3.肾脏病理检查
本病光镜和电镜下病理特点为上皮下免疫复合物沉积及基底膜增厚。原发性MN的免疫复合物只分布于毛细血管襻而不分布在系膜区,一般无内皮、系膜或上皮细胞增生。继发性MN的免疫复合物除分布于毛细血管襻外,还可分布在系膜区。因此,电镜下见到系膜区有电子致密物沉积,往往提示继发性MN。
MN病理学分期:第Ⅰ期:光镜见肾小球结构基本正常,偶可见肾小球基底膜空泡样变性。电镜下见上皮下有少数电子致密物沉着,基底膜无明显改变。第Ⅱ期:光镜下肾小球毛细血管基底膜弥漫性不均匀增厚,出现多数“钉突”。PASM染色可见基膜向外侧增生,电镜见上皮下有大量电子致密物沉积,致密物间为增生的基膜。第Ⅲ期:光镜见毛细血管壁明显增厚,PASM染色见增厚的基底膜呈中空链环状。毛细血管管腔狭窄或闭塞,系膜基质略增多。电镜见基底膜内有大量电子致密物沉积,呈双层梯状结构,上皮下致密物部分溶解。第Ⅳ期:肾小球基底膜高度增厚,毛细血管腔闭塞,可见小球萎缩或纤维化,系膜基质略增多。电镜下小球基底膜双层融合呈不规则增厚,致密物中有透明区形成,使基膜呈链条状。
三、膜性肾小球肾炎的症状诊断
膜性肾小球肾炎症状诊断
一、症状
本病可见于任何年龄,但大部分病人诊断时已超过30岁,平均发病年龄为40岁。发病年龄高峰为30~40岁和50~60岁两个年龄段。膜性肾病大多缓慢起病,一般无前驱上呼吸道感染史。少数病人呈无症状性蛋白尿,多数病人(70%~80%)有大量蛋白尿,表现为肾病综合征。MN潜伏期一般为几周至几个月,其间肾小球上皮下沉积物逐步形成,但尿蛋白排泄量增多尚未达到足以形成临床症状、引起病人注意的程度。80%的病人以水肿为首发症状,20%因蛋白尿就诊。特发性膜性肾病尿蛋白排出量通常为每天5~10g,亦可高达20g/d,多为非选择性蛋白尿。尿蛋白的量因每天蛋白质摄入、体位、活动量、肾血流动力学指标不同而波动很大。一般无肉眼血尿,50%的成人和大多数儿童出现镜下血尿。与许多急性感染后肾炎不同,本病初期多无高血压,但随着疾病发展30%~50%病人出现血压升高。早期肾功能多正常,起病数周至数月因肾小球滤过下降、间质病变等因素可逐渐出现肾功能不全及尿毒症。本病易合并肾静脉血栓形成,我国发生率可达40%,诱发因素包括血清白蛋白过低(<2.0~2.5g/dl)、强力过度利尿、长期卧床等。
原发性膜性肾病的实验室检查主要有蛋白尿、低白蛋白血症、高脂血症和脂尿。通常血清C3、C4和其他补体成分水平正常且无循环免疫复合物。在MN活动期,尿中C5b-9颗明显升高。为排除继发病因,需要进行乙肝病毒、丙肝病毒、梅毒、狼疮性肾炎及其他结缔组织病和肿瘤指标等免疫学的检测。
MN患者起病隐匿,常表现为典型的肾病综合征,可伴有高血压或镜下血尿,肉眼血尿少见;蛋白尿选择性低,尿C3、C5b-9增高,血C3一般正常;病情常维持多年不变,部分可自然缓解。根据上述的临床特点,可对MN进行诊断,但最后的确诊尚须肾活检。
二、诊断
本病需与肾病综合征的其他病理类型及继发性MN如SLE等相鉴别。在MN中,近2/3为原发,其余1/3为继发。有许多抗原可以引起MN的发生。在狼疮性肾炎、膜增生性肾炎及IgA肾病中,除了有免疫复合物的沉积外还有大量的细胞增生;而原发MN基本上看不到细胞的增生,且肾移植后不易复发。儿童MN要高度怀疑和排除继发性肾小球疾病,特别是乙肝相关性肾炎和狼疮性肾炎。老年MN要警惕肿瘤的存在;有报道老年MN患者40%为恶性肿瘤所致,而在恶性肿瘤的成人患者中,约10%出现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表现;有15%的实体瘤与MN相关,而1.5%的MN患者有恶性肿瘤的表现。
据统计,除原发MN外,MN中10%~20%是狼疮肾,1%~3%为金制剂所致,7%是使用青霉胺的类风湿关节炎患者。还有与乙肝密切相关的MN。继发性MN一般具有其原发病的临床特点,除临床特点外,原发与继发MN仅凭肾活检较难区别,故应结合临床特点、实验检查、病理检查及试验性治疗等协助诊断。
四、膜性肾小球肾炎的治疗方法
1.对症治疗
(1)休息避免剧烈活动,明显水肿时应卧床休息。
(2)限钠成人每日摄钠2~3g。
(3)蛋白摄入以1~1.5g/kg·d为宜。必要时静滴人血白蛋白。每日热量摄入1800~2000kcal,减少体内蛋白的分解。
(4)利尿适当应用以减轻水肿,如呋塞米、安体舒通等。
2.免疫药物治疗
由于文献报道约25%的病例可以自发缓解,对免疫药物治疗仍有争议。目前多数主张给予积极的激素及免疫抑制剂治疗。可用标准激素疗法、激素+环磷酰胺或苯丁酸氮芥疗法;环孢素A有较好的近期疗效。有文献报道霉酚酸酯治疗有效。
3.高凝血症及肾静脉血栓形成的治疗
肾病综合征患者可常规进行预防性抗凝治疗。低分子肝素是最常用药物,尿激酶和降纤酶亦可应用。口服药物有华法林、潘生丁等。抗凝治疗过程中需监测血凝情况,防止出血。对已出现肾静脉血栓者,应积极用溶栓药物,如尿激酶、降纤酶等。抗凝的同时积极治疗肾病综合征,合理应用利尿剂,防治高脂血症及其他部位的栓塞并发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