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髌骨骨折的保健
护理:忌不消化之物骨折病人因固定石膏或夹板而活动限制,加上伤处肿痛,精神忧虑,因此食欲往往不振,时有便秘。
骨折患者饮食宜忌:
1、早期(1-2周):受伤部位瘀血肿胀,经络不通,气血阻滞,此期治疗以活血化瘀,行气消散为主。中医认为,“瘀不去则骨不能生”、“瘀去新骨生”。可见,消肿散瘀为骨折愈合之首要。饮食配合原则上以清淡为主,如蔬菜、蛋类、豆制品、水果、鱼汤、瘦肉等。
2、中期(2-4周):瘀肿大部分吸收,此期治疗以和营止痛、祛瘀生新、接骨续筋为主。饮食上由清淡转为适当的高营养补充,以满足骨痂生长的需要,可在初期的食谱上加以骨头汤、田七煲鸡、动物肝脏之类,以补给更多的维生素a、d,钙及蛋白质。
3、后期(5周以上):受伤5周以后,骨折部瘀肿基本吸收,已经开始有骨痂生长,此为骨折后期。治疗宜补,通过补益肝肾、气血,以促进更牢固的骨痂生成,以及舒筋活络,使骨折部的邻近关节能自由灵活运动,恢复往日的功能。饮食上可以解除禁忌,食谱可再配以老母鸡汤、猪骨汤、羊骨汤、鹿筋汤、炖水鱼等,能饮酒者可选用杜仲骨碎补酒、鸡血藤酒、虎骨木瓜酒等。
3、早期忌食酸辣、燥热、油腻,尤不可过早施以肥腻滋补之品,如骨头汤、肥鸡、炖水鱼等,否则瘀血积滞,难以消散,必致拖延病程,使骨痂生长迟缓,影响日后关节功能的恢复。
二、髌骨骨折的症状
髌骨骨折的发生年龄一般在20~50岁之间,男性多于女性,约为2∶1。
髌骨骨折后常发生膝关节肿胀积血,髌前可见皮肤擦伤及皮下血肿,压痛明显,有移位的骨折可触及骨折间隙,被动活动时膝关节剧痛,有时可感觉到骨擦感。
髌骨骨折通常按照骨折位置,骨折后的外形及移位的程度进行分类。
1.无移位的髌骨骨折
(1)无移位的横形骨折。
(2)无移位的粉碎性骨折。
2.有移位的髌骨骨折
(1)髌骨中1/3横形骨折。
(2)髌骨上或下极横形骨折。
(3)有移位的粉碎性骨折。
(4)纵行骨折。
(5)骨软骨骨折。
横形骨折最为常见,约占所有髌骨骨折的50%~80%,大多发生于中1/3或下级;粉碎性骨折占30%~35%;纵行骨折及骨软骨骨折最少见,占12%~17%,纵行骨折常因直接暴力作用于髌骨的一侧关节面而引起,骨软骨骨折通常发生于青少年,并且常在创伤性髌骨脱位或半脱位时合并发生。
三、髌骨骨折的诊断
1.部分病人有家族史或先天性足骨畸形或外伤史。
2.久站或行走时足部疼痛或不适,跟外翻足扁平,前足外翻,舟骨结节处肿胀和压痛,休息可减轻或消失,晚期为痉挛性平足,经较长时间休息,症状亦难改善。
3.站立位X线足正侧位片可见舟骨结节完全塌陷,与载距突的距离增加,自跟骨结节底部至第一距骨头底部作连线,并从舟骨结节至此连线作垂直线,其长度多小于1cm。
通过病史,体检以及X线片检查,诊断无困难,但对以下几方面需加以注意:
1、临床上怀疑有髌骨骨折而X线片阴性者,还应考虑有股四头肌骨附着部或髌韧带的髌骨附着部损伤的可能,这两类损伤可以不带有骨折片,但局部应有显著的压痛,伸膝困难。
2、在鉴别诊断中应注意除外二分髌,它多位于髌骨外上极,位于外缘及下缘者少见,副髌骨与主髌骨之间的间隙较整齐,临床上局部无压痛,但如有髌骨的应力骨折则与副髌骨或其损伤较难区别。
四、髌骨骨折的治疗
1.适应证:髌骨骨折超过2~3mm移位,关节面不平整超过2mm,合并伸肌支持带撕裂骨折,最好采用手术治疗。其治疗目的是:恢复关节面形状,修复伸膝装置并牢固内固定,以允许早期活动。
2.手术入路:髌前横弧形切口,弧顶在髌骨下极下1mm~1.5cm,两侧至两侧侧方中点,此切口,能充分显露折块,骨折复位及修复伸肌扩张部和滑膜撕裂。根据皮肤擦伤情况,亦可采用膝正中纵切口或髌旁外侧切口。切开皮肤及皮下组织向远近端分离,显露髌骨前面,股四头肌腱、髌腱及内外侧扩张部。通过扩张部的撕裂口,彻底清除关节内血肿及碎骨块。用两把大的巾钳将骨折块复位,通过扩张部,触摸关节面,经反复调整巾钳位置,达手摸关节面平整,即将巾钳暂固定,根据骨折情况,采用内固定,最后修复扩张部。
3.手术内固定种类及选择:髌骨骨折的内固定有多种,总的可分为两类,一类行内固定后仍需一定时间的外固定;另一类内固定比较坚强,不需外固定。笔者以新鲜尸体膝关节做成髌骨横行骨折,在实验机上行多种内固定生物力学试验,得到股四头肌对髌骨的拉力及股骨的作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