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数息肉起病隐匿,临床上可无任何症状,一些较大的息肉可引起肠道症状,主要为大便习惯改变,次数增多,便中带有粘液或粘液血便,偶有腹痛,极少数大便时有肿物自肛门脱出,一些患者可有长期便血或贫血,有家族史的患者往往对息肉的诊断有提示作用。
一些典型的肠道外症状常提示有息肉病的可能,一些患者常因肠道外症状就诊,切不可忽视,例如出现多发性骨瘤和软组织肿瘤应考虑Gardner综合征的可能,出现皮肤粘膜色素斑应考虑P-J综合征等,一些作者指出,对可疑有息肉病的患者,即使家族无息肉病史,都应常规作结肠镜检查以排除综合征的可能。
由于大肠息肉临床上常无症状,即使出现某些消化道症状如腹胀,腹泻,便秘等也较轻微和不典型而往往被人忽视,一般多以便血,大便带血,粘液血便来就诊,又常误诊为痔疮等肛门疾患或“痢疾”而延误其必要的检查,因此,大肠息肉的诊断首先要提高医师对本病的认识,凡原因未明的便血或消化道症状者,尤其是40岁以上的中老年男性应注意作进一步检查确诊,这样,大肠息肉的发现率和确诊率可望大大提高。
二、大肠息肉有什么治疗方法
大肠息肉的处理原则是发现息肉即行摘除。目前摘除息肉的方法主要是内镜下行各种摘除法。根据息肉的形态、大小、数量及蒂的有无、长短粗细而分别采用:
①高频电凝圈套切除法:主要用于有蒂息肉;
②高频电凝灼除法:主要用于多发半球状小息肉;
③高频电凝热活检钳法:目前很少应用,主要被②④法取代;
④活检钳除法:主要用于单发或少数球状小息肉,简便易行,又可取活组织病理检查;
⑤激光气化法和微波透热法;适于无需留组织学标本者;
⑥粘膜剥离嵌除法:主要用于扁平息肉或早期癌患者;
⑦“密接”摘除法,主要用于长蒂大息肉,难以悬于肠腔者采用大息肉密接肠壁电凝切除法。南方医院创此法为142例患者切除大息肉157颗,仅发生2例轻度粘膜灼伤,未发生穿孔并发症。
⑧分期批摘除法,主要用于10~20颗以上息肉患者无法一次切除者。
⑨内镜、外科手术联合治疗法,主要用于息肉病患者,即将息肉稀疏区以手术切除,这样即可达到治疗目的,又可维持大肠正常功能。
三、大肠息肉怎么去检查比较好
病理病因
此病可能是家族遗传或者炎性增生再加上其他环境及饮食的等相关因素所引起。
疾病诊断
与腺瘤样息肉,乳头状腺瘤,黑斑息肉病,炎性息肉等相鉴别。
检查方法
1.X线钡餐灌肠虽能通过钡剂的充盈缺损敏感地发现大肠息肉,但对病变常常不能正确分类和定性,内镜检查不仅可直视下观察大肠粘膜的微细病变,而且可通过组织活检和细胞学刷片检查而确定病变的性质,因此是发现和确诊大肠息肉的最重要手段。
2.内镜检查发现的息肉均须作活组织检查,以了解息肉的性质,类型以及有无癌变等,小的或有蒂息肉可用活检钳或圈套器电切摘除后送验,大的或广基的息肉则往往只能行钳取活检。
3.由于同一腺瘤中,不同部位的绒毛成分量及不典型增生程度往往不一,所以钳取活检处病变并不能完全代表全貌,活检处无癌变亦不能肯定腺瘤他处无癌变,因此腺瘤的不典型增生程度及无癌变往往需切除整个肿瘤,仔细地切片检查后方能肯定,钳取活检病理结果可供参考,但并非最后结论,临床上这种术前钳取活检的结果与术后病理诊断不一的情况在绒毛状腺瘤中相当常见,如Tayloy收集文献中报告了1140例绒毛状腺瘤中,术前钳取活检为良性,而术后证实癌变的可达23%~80%,临床医师对腺瘤钳取活检在诊断中的这种局限性必须有所了解。
四、大肠息肉是什么引起的
由于这两种息肉在临床上并不容易区分,故常统以息肉作为初步诊断,待病理学检查明确诊断后再进一步分类,因此临床上所谓的大肠息肉并不说明息肉的病理性质,通常临床医生所说的息肉多为非肿瘤性息肉,肿瘤性息肉统称为腺瘤。
直肠息肉是直肠良性肿瘤的一种是直肠内有粘膜覆盖的肿物,呈小的结节状粘膜隆起或为大的带蒂的肿物,一般为单个少数为多个,若很多息肉聚集直肠或累及结肠者谓之息肉病。
息肉源于炎症的称炎性息肉;粘膜呈增生性改变的无蒂结节称增生性息肉;由肠上皮生长的有腺瘤性息肉绒毛乳头状腺瘤息肉,此类息肉容易恶变。
那直肠息肉是怎样形成的呢?
病因:
(1)饮食因素
饮食因素与直肠息肉的形成有一定关系,特别是细菌和胆酸相互作用,可能是腺瘤性息肉形成的基础。
(2)遗传因素
一般认为,息肉形成与基因突变和遗传因素有密切关系,从目前研究情况表明,突变基因可以由父母遗传给后代子女,在遗传机会上男女是均等的,没有性别的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