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结肠阿米巴的病因
(1)传染源
主要传染源为粪便中持续排出包囊的人群,包括慢性病人、恢复期及无症状包囊携带者。因为包囊对外环境抵抗力强,在粪便中可存活5周,如污染水和食品,会传播本病。急性期病人常排出大量滋养体,但在外界环境中迅速死亡,故急性期病人不被列入主要传染源。人是溶组织阿米巴的主要宿主和贮存宿主。猿类、猪、犬、鼠等虽均可自然感染溶组织内阿米巴、但其作用的传染源意义不大。
(2)传染途径
一般认为阿米巴包囊污染事物和水,经口感染是主要传播途径。水源污染引起地方性流行。生食污染包囊的瓜果蔬菜亦可致病。苍蝇、蟑螂也可起传播作用。男性同性恋中偶可由口—阴部接触受感染。
(3)人群易感性
人群普遍易感。性别无差异,婴儿与儿童发病机会相对较少。营养不良、免疫低下及接受免疫抑制剂治疗者,发病机会多。人群感染后抗体滴度虽高,但不具保护作用,故重复感染较多见。
(4)流行特征
分布遍及全球,以热带与亚热带地区为高发,感染率高低与卫生情况及生活习惯有关。少数不发达国家居民,感染率估计达50%。在世界分为内平均感染率约10%,我国近年来急性阿米巴痢疾和肝脓肿病例以少见,仅个别地区仍也病例散发。
二、结肠阿米巴的症状
1.急性阿米巴肠病
(1)无症状型:大多数阿米巴患者为此型,粪便内可查到包囊,但无症状,偶可侵袭肠黏膜组织而造成病变。
(2)普通型:发病较为缓慢,一般中毒症状较轻,每天腹泻1~4次,粪便恶臭,呈稀便或暗红色果酱样,有黏液和脓血,病情较重者每天大便数十次并有里急后重感,常伴有胀气和腹部绞痛,体检可发现此型患者多有肝肿大和腹部压痛。
(3)暴发型:见于水源性传播引起的暴发性流行,本型多发于虚弱或免疫功能低下者,起病突然,高热达40~41℃,中毒症状明显,极度衰竭,腹部疼痛,解大量血性稀便,可伴里急后重感,易并发肠出血,肠穿孔,粪便镜检可见大量阿米巴滋养体。
2.慢性阿米巴肠病:
本型多因普通型治疗不彻底延续而成,患者可出现腹泻与便秘交替伴腹部不适,症状可持续或间歇出现,间歇期可达数周,数月或数年,疲劳,着凉和饮食不当可诱发,反复发作可能引起溃疡性结肠炎。
反复发作的肠道紊乱或痢疾样腹泻,病因不明确,或经磺胺药,抗生素治疗无效时应考虑本病,病原学检查是重要的诊断依据,粪便中检查到阿米巴病原体可确诊,通常以查到大滋养体者为现症患者,而查到小滋养体或包囊者只作为感染者。
三、结肠阿米巴的检查
1.粪便检查
(1)活滋养体检查法:常用生理盐水直接涂片法检查活动的滋养体,典型的阿米巴痢疾粪便为酱红色黏液样,有特殊的腥臭味,对急性痢疾患者的脓血便或阿米巴患者的稀便进行镜检,可见黏液中含较多聚集成团的红细胞和较少的白细胞,有时可见活动的滋养体,这些特点可与细菌性痢疾的粪便相区别,采集标本时,要求容器干净,粪样新鲜,送检越快越好,寒冷季节还要注意运送和检查时的保温。
(2)包囊检查法:临床上常用碘液涂片法,该法简便易行,取一洁净的载玻片,滴加碘液1滴,再以竹签沾取少量粪样,在碘液中涂成薄片加盖玻片,然后置于显微镜下检查,鉴别细胞核的特征和数目。
2.阿米巴培养
已有多种改良的人工培养基,常用的如洛克氏液,鸡蛋清,血清培养基,营养琼脂血清盐水培养基,琼脂蛋白胨双相培养基等,但技术操作复杂,需一定设备,且阿米巴人工培养在多数亚急性或慢性病例阳性率不高,一般不宜作为阿米巴诊断的常规检查。
四、结肠阿米巴的治疗
一、一般治疗
包括增强体质、减轻症状、补充体液和纠正电解质紊乱等。
二、病原治疗
病原治疗大多需要抗组织内与抗肠腔内阿米巴药联合使用,在严重流行区,可间歇性集体服用甲硝唑或二氯尼特(二氯散糠酸酯)。
1、抗组织内阿米巴药:包括甲硝唑、替硝唑、去氢依米丁等。首选甲硝唑,1.0~1.2g/d,分3次餐后服,连服5~10天;儿童50mg/(kg·d),分3次服,连服7天。副作用以胃肠道反应为主,早孕及哺乳期妇女忌用。另外,服该药前后不能饮酒,否则可发生戒酒硫样反应(颜面潮红、脉搏加快、呼吸困难、斑疹、呕吐,继之面色苍白,低血压,严重者发生心律失常、心肌梗死等)。替硝唑剂量成人1~2g/d,儿童30~40mg/(kg·d),晨间顿服,连服5天,该药吸收快,半衰期长,副作用小。
2、抗肠腔内阿米巴药:四环素对肠腔肠壁滋养体有效,剂量为500mg,4次/d,连服5天。卤化羟基喹啉类口服效果好,因为肠腔内浓度高,对轻型及无症状排包囊者有效,这类药物包括喹碘方,剂量为500mg,3次/d,连服10天,可加用1%溶液100~150ml保留灌肠,双碘羟基喹啉剂量为600mg,3次/d,连服15~20天,该类药物主要副作用为腹泻,偶见恶心、呕吐、腹部不适,对碘过敏者和有甲状腺疾病者忌用。二氯尼特为新合成的抗阿米巴药物,剂量为500mg,3次/d,连服10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