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厨艺
首页 菜谱 分类 名菜 排行 食材 百科 健康 运动
当前位置:首页 > 养生 > 养生保健

弥漫性外耳道炎的病因是什么 如何治疗弥漫性外耳道炎

导读:耵聍缺乏:外耳道的耵聍微量酸性,具有抗感染作用,耵聍缺乏时,外耳道即失去其抗菌的“酸性外表”,故易致病。

一、弥漫性外耳道炎的病因

弥漫性外耳道炎的病因

弥漫性外耳道炎的病因:

(1)创伤:水液浸渍或药物刺激。

(2)皮脂移除:皮脂具有保护皮肤不受浸渍,并具有杀菌和抑制真菌生长的作用,若去之过多(如外耳道冲洗挖耳的影响)或分泌过少,均可降低外耳道皮肤的抵抗力。

(3)耵聍缺乏:外耳道的耵聍微量酸性,具有抗感染作用,耵聍缺乏时,外耳道即失去其抗菌的“酸性外表”;,故易致病。

(4)变态反应:变态反应性湿疹患者易伴发外耳道炎。

(5)解剖结构:外耳道深窄,深部碎屑难以排出或清除,易受感染。

(6)糖尿病、内分泌紊乱、慢性便秘等全身疾病。

弥漫性外耳道炎的致病菌:

以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铜绿假单胞菌、大肠杆菌、变形杆菌为主,可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

二、弥漫性外耳道炎的症状

 弥漫性外耳道炎的症状

弥漫性外耳道炎的临床表现:

1.急性弥漫性外耳道炎

(1)耳痛显著,少量流脓,不同程度听力减退,伴耳周淋巴结肿痛,或有轻微全身症状如低热等。

(2)耳郭牵拉痛,耳屏压痛明显。肿胀重者堵塞耳道致耳闷、耳鸣或耳聋。

(3)外耳道皮肤弥漫性充血肿胀,先后可有浆液性、浆液脓性或脓性分泌物,伴鼓膜充血,但无穿孔。

2.慢性弥漫性外耳道炎

(1)疼痛不明显,可有耳内发痒不适,常有少许分泌物溢出。伴听力减退或耳鸣。

(2)外耳道皮肤弥漫性充血、肥厚,外耳道狭窄,皮肤表面有鳞屑状大片痂皮黏附,剥除后易渗血。

(3)鼓膜增厚浑浊。

外耳道疖检查有耳廓牵引痛及耳屏压痛,外耳道软骨部皮肤有局限性红肿。外耳道后壁疖肿严重者可使耳后沟及乳突区红肿。弥漫性外耳道炎检查亦有耳廓牵拉痛及耳屏压痛,外耳道皮肤弥漫性红肿,外耳道壁上可积聚分泌物,外耳道腔变窄,耳周淋巴结肿痛。外耳道皮肤增厚、皲裂、脱屑,分泌物积存,甚至可造成外耳道狭窄。

三、弥漫性外耳道炎的诊断

 一、临床检查

1.急性检查:见外耳道皮肤弥漫性充血、肿胀,可有糜烂,表面覆腐臭而黏稠的分泌物或碎屑,重者全皮溃烂,覆浆液性或脓性分泌物,甚至耳道发生丘疹或死骨,耳廓周围也可水肿;因分泌物刺激,屏间切迹或耳垂可受累;鼓膜可充血、混浊;耳周淋巴结可肿大、压痛;重者外耳道狭窄或闭塞致传导性聋。

2.慢性检查:见外耳道及耳廓皮肤弥漫充血或增厚,管腔变窄。可覆有痂皮,痂皮下有少量脓液或碎屑,有时揭去痂皮可致出血。外耳道深处常积存于的脱落碎屑有味臭的灰褐色或绿色分泌物;鼓膜可混浊、增厚、标志不清,或鼓膜上皮受损,表面少量肉芽形成;听力检查:病程长者,可因软组织增厚,外耳道狭窄致传导性耳聋

二、常规检查

1.对一般患者检查

以耳镜检查、血液常规、尿常规、粪常规、胆红素总量(STB)、直接胆红素(SDB)、间接胆红素(SIB)、总蛋白(TP)、白蛋白(Alb)、球蛋白(G)、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GP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GOT)为主。

2.对慢性或反复发作者

应查耳鼻咽喉的CT检查、葡萄糖测定、穿刺液培养+药敏试验。

四、弥漫性外耳道炎的治疗

 1.治疗原则

去除病因,控制感染,清洁局部,清理脓痂,促使干燥。

2.急性期

(1)全身可根据脓液培养及药敏试验选择抗生素控制感染;疼痛剧烈者可适当服用止痛剂。

(2)局部可用抗生素(由菌种及药敏试验结果而定)的水溶液,或抗生素与肾上腺皮质激素类药物合成的溶液;如为铜绿假单胞菌致病者,可用具有收敛作用的2%醋酸液或13%醋酸铝溶液棉条塞入外耳道内,8或12小时后滴入药液再次使其浸湿,每日更换棉条一次;彻底清除所有炎性产物,有死骨形成者,切开清理。还可行理疗或中药治疗(如黄连、菖蒲、附子等有消炎止痛作用。)

(3)全身应用抗生素,或服柴胡清肝汤,重症者服龙胆泻肝汤。

3.慢性期

(1)用高渗水冲洗外耳道积存的分泌物及碎屑,拭干后,用有抗生素及肾上腺皮质激素合剂的棉条紧塞外耳道,用醋酸泼尼松软膏涂布。

(2)积极治疗感染病灶,如化脓性中耳炎。

(3)加强全身某些有关疾病的诊治,如贫血、维生素缺乏症、内分泌紊乱、糖尿病等。

(4)中药服清肝汤加地肤子、白鲜皮、白蒺藜。

点赞(0)
分享到:
收藏(0)

猜您喜欢

扫一扫手机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