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的病因
1.原发性
(1)Ⅰ型:以内皮下电子致密物为特点。
(2)Ⅱ型:以基膜内电子致密物为特点。
(3)Ⅲ型:内皮下、上皮下、系膜区均有电子致密物。
2.继发性
(1)全身性疾病:SLE、混合型冷球蛋白血症、舍格伦综合征等。
(2)肿瘤: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淋巴瘤、多发性骨髓瘤等。
(3)感染:菌血症、内脏脓肿、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等。
(4)慢性肝病:乙型肝炎、丙型肝炎、肝硬化。
(5)其他:部分性脂质营养不良、移植后肾小球病、溶血性尿毒综合征等。
发病机制:
1.Ⅰ型MPGN与免疫复合物介导有关。
2.补体异常可能与MPGN的发病有关。
3.遗传的关联研究显示MPGN可以有遗传性、家族性。
4.血小板可能参与MPGN的发病。
二、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的检查
本病患者几乎总有血尿,包括镜下或者肉眼血尿。蛋白尿可以比较轻微,约有30%表现为无症状性蛋白尿,但半数患者尿蛋白>3.5g/24h,90%以上患者蛋白尿选择性差。尿FDP和C3可升高。
实验室检查的一个特征性改变就是血补体的降低。约有75%的本病患者C3持续性降低,其中Ⅱ型病变中较常见,占80%~90%,约10%的患者显著下降到低于20~30mg/dl。在Ⅰ型病变中,平均C3浓度降至正常的68%,在Ⅱ型降为正常的47%,而且Ⅱ型比Ⅰ型持续时间更长。早期起作用的补体成分(如C1q、CA),在Ⅰ型病变中有不同程度的下降,而在Ⅱ型中通常正常或者轻度下降,但Ⅱ型常伴有晚期起作用的补体成分C5b-9的下降。在没有任何病情变化或治疗的情况下,血清C3水平可有波动,并有可能随时间的推移有恢复正常的倾向,说明补体的变化与病情及治疗无相应的关系。继发于狼疮性肾炎、晚期肝病、单克隆球蛋白病、白血病和转移癌的肾病综合征可以出现C3下降,但是其他原发性肾病综合征,除链球菌感染后肾炎外,少见C3降低,因此持续的补体降低对于该病的诊断有很大的提示作用。与本病不同,链球菌感染后肾小球肾炎的C3水平常下降,但在6~8周多特征性地恢复到正常水平。毛细血管性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时补体持续降低,多大于2个月。C3的低下,是补体途径激活和合成减少的结果。C3降低而经典途径C1q和C4一般正常,表明替代途径可能被激活。但是,继发于冷球蛋白血症的系膜毛细血管性肾小球肾炎,C4的降低比C3更显著。
三、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的诊断
一、病理
原发性MPGN根据其组织病理和免疾病理特征分2型:
1.Ⅰ型
光镜:肾小球主要改变是基膜增厚,细胞增生,系膜基质扩张,“分叶性肾炎”“双轨”现象。
免疫荧光:可见C3、IgG、IgM、IgA、纤维连接蛋白沉积于毛细血管袢、系膜区,呈弥漫性颗粒状,约50%患者有早期补体成分(C4、C1q)沉积。
电镜:电子致密物主要分布于内皮下和系膜区。
2.Ⅱ型
光镜:特征性改变是肾小球基膜增厚,特殊染色见电子致密物PAS阳性,嗜伊红亮染呈缎带样沉积于毛细血管壁内。上皮下可出现“驼峰”样沉积物。
免疫荧光:C3为主的沉积物,弥漫分布于肾小球基膜致密层内、外缘,围绕在膜内电子致密物周围,呈“系膜环”结构。
电镜:肾小球基膜内有大量大块的电子致密物,可见系膜插入现象。
二、诊断
MPGN的确诊依靠肾活检,行光镜、电镜、免疾病理检查。临床上慢性肾炎伴低补体血症、贫血,应怀疑本病。
鉴别诊断:
原发性MPGN与继发性MPGN病理鉴别:
1.光镜原发性可见上皮下嗜复红蛋白沉积;继发性在上皮下、内皮下、系膜区、基膜内可见沉积,系膜可增生形成“假双轨”。
2.电镜原发性电子致密物在上皮下沉积;继发性多部位沉积。
3.免疫荧光原发性IgG、C3在毛细血管壁沉积;继发性呈满堂亮,尤其C1q沉积在系膜区或毛细血管壁。
四、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保健
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护理
1、饮食上应注意清淡,多以菜粥、面条汤等容易消化吸收的食物为佳。
2、可多食新鲜的水果和蔬菜,以保证维生素的摄入量。
3、给予流质或半流质的食物,如各种粥类、米汤等。
(l)限制蛋白质的供应量,如果蛋白质供应太多,在体内代谢后,产生的含氮废物也多,排泄时就会增加肾脏的负担。若尿量很少,这些废物排泄不出去,就会在体内积存,从而引起一系列中毒症状。因此,饮食中应避免食用含蛋白质丰富的食品,如肉类、蛋类和豆制品等。当病情好转时,才可逐渐增加蛋白质的供应量。
(2)限制食盐和水分,有严重浮肿、高血压、少尿的患者,应吃无盐饮食。每日进入体内的水分不宜超过800~1200升。同时忌食咸菜、酱菜、咸蛋、酱豆腐、榨菜等含钠多的食品。如浮肿消退、血压下降、尿量增多、可改用少盐饮食,每日食盐限制在2~3克。
(3)多食清淡而有利尿作用的食品,有利尿消肿作用的食物有鲤鱼、鲫鱼、羊奶、西瓜、冬瓜、绿豆、赤小豆等。西瓜皮煮水,利尿效果较好。
(4)多食含丰富维生素的食品新鲜蔬菜和水果是碱性食物,既能供给多种维生素,还能促进肾脏功能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