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宫颈上皮内瘤变的护理
护理
1.密切观察病情
术后应严密观察病情,特别要注意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体温、脉搏、呼吸、血压)。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保持呼吸通畅。保持尿道通畅,并密切注意尿色和尿量,并作详细准确记录24小时出入量,防止膀胱充盈,影响伤口愈合。
2.口腔护理
在实施化疗过程中,由于化疗药物可破坏口腔粘膜,口腔损害是局灶性的,也可是弥漫性的,甚至可累及整个口腔粘膜引起口腔炎,并且化疗往往还导致唾液量和质的改变,引起口腔干燥,唾液PH值降低,这种酸性环境极易促进霉菌生长繁殖。
3.生活起居方面的护理
生活起居护理包括环境、病室的整齐、安静,患者生活上的需要(如洗脸、喂饭、大小便)及个人卫生等等。
饮食:
1、黄芪12克、当归15克、党参9克、白术9克、天冬9克、茯苓9克、淮山9克、白芍6克、川芎6克、甘草5克。水煎服,每天一剂。主治宫颈癌气不足者。
2、土茯苓30克、蒲公英30克、茯苓25克、茵陈25克、白术15克、当归9克、白芍9克、柴胡4.5克、泽泻9克。水煎服,每天一剂。苦参60克、蛇床子30克、野菊花30克、银花30克、白芷15克、菖蒲15克。加水适量煎。
二、宫颈上皮内瘤变的病因是什么
1.HPV感染
90%以上宫颈上皮内瘤变有HPV感染。早期HPV感染时,病变的宫颈上皮变成典型的挖空细胞。在这些细胞中可见大量的HPV—DNA和病毒壳抗原。HPV不适应在未成熟的细胞中生长,随着CIN病变严重,HPV复制减少,病毒壳抗原消失。但具有转录活性的HPV—DNA片段可整合到宿主细胞,导致宿主细胞的恶性转化。HPV感染多不能持久,常自然被抑制或消失。许多HPV感染妇女并无临床症状。临床上可见许多CIN(轻度宫颈鳞状上皮内瘤变)自然消退。当HPV感染持久存在时,在一些其他因素(如吸烟、使用避孕药、性传播疾病等)作用下,可诱发宫颈上皮内瘤变。
宫颈上皮内瘤变I主要与HPV亚型6、11、3l、35有关;CTNⅡ和Ⅲ主要与HPVl6、18、33有关。目前已知,HPV6、11、42、43、44属低危型,一般不诱发癌变;而HPVl6、18、31、33、35、39、45、51、52、56或58属高危型,可诱发癌变。高危型HPV亚型产生2种癌蛋白:E6和E7蛋白。癌蛋白可与宿主细胞的细胞周期调节蛋白(抑癌蛋白如P53、RB等)相结合,导致细胞周期控制失常,发生癌变。
2.子宫颈组织学的特殊性
子宫颈上皮是由子宫颈阴道部鳞状上皮和子宫颈管柱状上皮组成。
三、宫颈上皮内瘤变的检查
自1941年Papanicloaou和Traut创立用阴道脱落细胞学诊断方法以来,长期的临床实践证明此法具有简便易行,经济有效及多次重复的特点,已成为妇科常规检查的重要内容及宫颈癌普查中首选的初筛工具,从临床角度来看以下几点值得重视:
(1)诊断的正确率:细胞学阳性确诊率虽达95.4%,但不同作者报道的准确率差异很大(67%~92.6%),且有一定的假阴性和假阳性,检出CIN的假阴性为10%~35%,甚至高达50%(Coppleson,1992),细胞学诊断的准确性主要取决于以下因素:
取材部位:是影响涂片质量的关键,常规在宫颈外口的鳞柱交界处取材,但因有一定比例的宫颈癌起源于颈管,特别是腺癌及绝经前,后妇女或宫颈局部治疗后鳞柱交界上移,故应重视宫颈管部位的取材,目前主张双份涂片法(即同时取宫颈和颈管涂片)及重复涂片,有助于提高涂片质量和阳性率,有学者报告随机采用宫颈“双取器”及小脚板取材,二者比较结果显示异常细胞检出率有显著差异,分别为85.7%和42.8%,“双取器”具有使用方便,一次完成双份涂片的优点,但在宫颈萎缩时颈管取材困难,上海有采用小戟式刮板的,认为适用于老年患者,有研究发现,常规涂片有80%以上的细胞随取材器被丢弃,可见细胞学的取材工具还需改进。
四、宫颈上皮内瘤变的诊断
1.宫颈刮片细胞学检查
为最简单的宫颈鳞状上皮内瘤变的辅助检查方法,可发现早期病变,凡婚后或性生活过早的女青年应常规作宫颈刮片细胞学检查,并定期复查(每1~2年1次)。应告诉受检者宫颈刮片细胞学检查有一定的漏诊及误诊率(约有20%假阴性率)。炎症可导致子宫颈鳞状上皮不典型改变,故应按炎症治疗3~6月后再重复检查。若发现异常细胞(TBS中ASC及其以上,或巴氏染色Ⅲ级及Ⅲ级以上),可作阴道镜检查,进一步明确诊断。
2.宫颈上皮内瘤变的阴道镜检查
可了解病变区血管情况。注意子宫颈移行带区内无血管的醋酸白色上皮、毛细血管形成的极细红点、异形血管以及由血管网围绕的镶嵌白色或黄色的上皮块。在上述病变区域活检,可以提高诊断的准确性。阴道镜不能了解子宫颈管的病变情况,应刮取子宫颈管内组织(ECC)或用子宫颈管刷取材作病理学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