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非化脓性中耳炎怎样治疗
治疗原则
1.病因治疗:控制感染病源和去除阻塞病变。
2.通畅引流、改善咽鼓管功能、清除中耳积液。
用药原则
1.及时查清病因,对病因进行积极治疗。
2.用抗组织胺及激素药物,以利咽鼓管通畅。
3.局部1%*、滴鼻、以利咽鼓管通畅。
4.应用抗生素防治感染。咽鼓管吹张术:适于无急性上呼吸道感染者。鼓膜穿刺抽液,可注入激素药液。鼓膜切开术、渗液稠不易穿刺抽出者。鼓膜放置通气引流管。必要时行乳突和鼓室探查术。
诊断依据
1.多因上呼吸道感染、咽鼓管功能障碍,中耳气压伤、中耳病毒感染及变态反应等引起多见于儿童。
2.主要症状为耳闷、阻塞感、自声增强、听力减退和耳鸣。
3.早期鼓膜内陷、失去光泽,鼓室积液时鼓膜呈淡黄色、有液平面或水泡。
4.听力检查一般为传导性聋、有时为混合性聋。
5.声阻抗检查:声顺偏低,曲线为低峰负压B型。
6.鼓膜穿刺可抽出积液。
二、非化脓性中耳炎是怎样引起的
非化脓性中耳炎是中耳的非化脓性炎症,也称渗出性中耳炎,卡他性中耳炎、分泌性中耳炎、浆液性中耳炎、浆液-黏液性中耳炎,有时也称为鼓室积液(或中耳积液),因为其病变往往与咽鼓管功能障碍有关,临床医生有时也称为咽鼓管阻塞等。如果病程尚短,可称急性非化脓性中耳炎,如果病程较长(一般在8周以上),可称慢性非化脓性中耳炎。
急性非化脓性中耳炎的最常见的病因是上呼吸道感染(感冒)。因此,本病以冬、春季多见,成人或小儿均可发生。慢性非化脓性中耳炎主要是由于急性非化脓性中耳炎治疗不力(如未及时抽液或切开鼓膜)、不彻底(如抗生素使用时间过短),或非化脓性中耳炎反复发生而引起的。
非化脓性中耳炎的发生,也与低毒性感染(细菌性、病毒性)、变态反应,以及机体的功能状态失调有关,影响到咽鼓管的功能状态不佳,此种情况下更容易导致病程迁延而形成慢性非化脓性中耳炎。
三、非化脓性中耳炎有何病理变化
非化脓性中耳炎属于中耳的病变,其病理变化主要在中耳。为了更好地理解,先简介中耳的解剖结构:
中耳分为鼓室、乳突、咽鼓管三部分。“鼓室”形如火柴盒,是一个空腔,约有2mL大小的空间。鼓室内有三个听小骨,以及韧带、神经。鼓室有六个面(内、外、上、下、前、后),外侧面是鼓膜,并与外耳道孔相连,前面借助于咽鼓管通向鼻咽部,内面紧邻内耳。三个听小骨以关节相连并在韧带的支持下组成一个链状,称为听骨链。听骨链的外侧端与鼓膜相连属,内侧与内耳相连属。声音(声波)就是通过外耳道传至鼓膜,再传至听骨链,再传至内耳(耳蜗),由耳蜗产生生物电的冲动,经听神经传导至大脑,从而产生听觉。
“咽鼓管”是一条管腔,从鼓室前上方通向鼻咽部。因此咽鼓管有二个开口端。鼻咽部的开口端称为“咽鼓管咽口”。正常情况下,空气从咽鼓管咽口进入,经过咽鼓管通道后,再进入中耳腔。咽鼓管的这种功能保持了中耳腔内的气压与外界气压的一致,从而使鼓膜与听骨链在声音(声波)的刺激下能够自由地振动,保证听力正常。
咽鼓管咽口位于鼻咽部的外侧壁,咽鼓管咽口的前方是后鼻孔,后内侧是鼻咽部的后壁,婴幼儿,腺样体附着于鼻咽部的项壁与后壁,与咽鼓管咽口相邻很近;咽鼓管咽口的下方就是口咽部,口咽部有腭扁桃体与咽侧索,咽侧索的上端与咽鼓管咽口的距离较近。因此,鼻腔与鼻窦的炎症、鼻咽部的炎症、口咽部的炎症,都容易感染到咽鼓管咽口,使咽鼓管咽口产生炎症性肿胀、受压,或感染进入鼓室,引起中耳炎。
四、非化脓性中耳炎患者宜吃的食谱
方1、银菊茶
组成:银花10克,菊花10克。用法:开水冲泡代茶饮。
功效:清热解毒。
主治:化脓性中耳炎,属肝胆火盛、邪热外侵型,起病较急,耳内疼痛,并见耳鸣,听力障碍,耳内胀闷感,伴恶寒发热,头痛,鼻塞涕流。
方2、白菜薄荷芦根汤
组成:大白菜根3~4个,芦根10克,薄荷3克。
用法:上三味水煎15~30分钟,趁热分2次服下。
功效:辛凉发散,疏风清热。
主治:化脓性中耳炎,属肝胆火盛、邪热外侵型,起病急,耳内疼痛,耳鸣,恶寒发热,头痛,口苦咽干,小便黄赤,大便秘结。
方3、豆豆饭
组成:白扁豆50克,郁李仁15克,黑大豆50克,粳米250克。
用法:将扁豆、黑大豆浸泡,郁李仁去皮
方4、麻雀肉饼
组成:麻雀5只,猪瘦肉200克,黄酒、生粉适量。
用法:麻雀肉与猪肉共剁成肉泥,加入黄酒、生粉和匀,做成圆饼,臵饭面上蒸熟食用。
功效:补肾培元。
主治:化脓性中耳炎,属肾元亏损、邪毒停聚型,耳内流脓、口久不愈,量不甚多,或污秽或成块状,并有臭味,听力减退多较明显。
方5、鸽肉木耳汤
组成:肉鸽1只(约重500克),水发黑木耳100克。
用法:肉鸽宰杀去内脏,加水发黑木耳,放汤炖酥,调味后佐餐用。
功效:补肾培元。
主治:化脓性中耳炎,属肾元亏损、邪毒停聚型,耳内流脓,闩久不愈,量不甚多,或污秽或成块状,
头晕神疲,腰膝酸软,遗精滑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