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新生儿脓疱疮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
(一)发病原因
由凝固酶阳性,金黄色葡萄球菌和(或)溶血性链球菌接触传染所致,由于新生儿皮肤娇嫩及免疫功能不健全,故对细菌特别敏感,特别是营养不良,气候湿热,过度保暖,皮肤多汗浸渍等因素可诱发本病,多由带菌医护人员或患儿母亲所传染。
(二)发病机制
1.薄弱的皮肤屏障新生儿皮肤薄嫩,分泌功能尚未充分发育,表皮寄生的“常驻菌群”尚未完全形成,因此,局部的免疫功能低下而易于感染,感染后通过自家接种易泛发全身,或互相传染而造成在新生儿室内的流行。
2.微弱的体液免疫新生儿血清的IgG低于正常,而且通过胎盘的母体IgG也缺乏天然的免疫力,因此,患儿难以抵挡细菌的感染和再感染,尤其见于早产儿和营养不良的新生儿。
3.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各种毒素其中表皮剥脱松解毒素先行其道,它能松解表皮细胞间的连接,使其他毒素更易入侵,部分毒素进入血液循环后可引起畏寒,发热,甚至金葡菌烫伤样皮肤综合征(SSSS)的发生。
4.异常的变态反应
(1)Ⅱ型变态反应:从继发急性肾炎的脓疱疮患儿中,分离到的致病菌株和肾小球基底膜间具有共同抗原,机体所产生的相应抗体与肾小球基底膜结合,引起Ⅱ型变态反应造成肾脏的免疫损伤。
(2)Ⅲ型变态反应:致病菌株的M蛋白所形成的抗原抗体复合物,沉积于肾小球基底膜引起免疫损伤,为角层下水疱,疱内含有大量中性粒细胞,球菌,纤维蛋白,疱底棘细胞海绵形成,或见少量棘层松解细胞,中性白细胞渗入棘细胞之间,真皮上部血管扩张,充血,有中度中性白细胞及淋巴细胞浸润。
二、新生儿脓疱疮的治疗方法有哪些
新生儿脓疱疮一经发现应立即隔离和就医。病情轻者可以肌注青霉素或口服抗菌素;病情重者可静脉滴入抗菌素并配合全身支持疗法,局部常外敷1~3%黄连素或0.5%的新霉素软膏,或1%龙胆紫溶液,并在患处四周正常皮肤每隔二至三小时涂50%酒精,以减少自然接触传染的机会。
较重的脓疱疮,大多在头面、胸背有四肢皮肤上,有豌豆大小的疱疹,内含微浑液体,疱疹膨胀到一定程度时可自行溃破,称为天疱疮。
处理时除局部皮肤患处涂药外,还应肌肉注射青霉素,并给予充分的营养和水分。这种情况,一般都要到医院去医治,临床需要1~2周才会痊愈。若未及时处理,或治疗不当,可发展成新生儿脓毒血症,那就危险了。
为了防止脓疱疮的发生,平时宜避免损伤皮肤,勤洗澡、勤换衣裤。出汗多的要随时用干毛巾或手帕吸干,使皮肤保持干燥清洁。
有人主张用0.5%新霉素油膏或杆菌肽油膏(每克内含400~500单位)敷于新生儿脐周围,可以预防皮肤感染。妈妈抱孩子前必须洗手,洗手时可采用含3%六氯酚肥皂。
三、新生儿脓疱疮的症状有哪些
多于生后4~10天发病,在面,躯干和四肢突然发生大疱,由豌豆大到核桃大,大小不等,疱液初呈淡黄色而清澈,1~2天后,部分疱液变混浊,疱底先有半月形积脓现象,以后脓液逐渐增多,但整个大疱不全化脓,因而出现水脓疱的特征,疱周围无红晕,壁较薄,易于破裂,破后露出鲜红色湿润的糜烂面,上附薄的黄痂,痂皮脱落后遗留暂时的棕色斑疹,消退后不留痕迹,病变发展迅速,数小时,1~2天即波及大部分皮面,黏膜亦可受损。
开始无全身症状,以后可有发热和腹泻。
根据脓疱的特点,部位,接触传染,蔓延迅速等,较易诊断。
外周血有血细胞和中性粒细胞增高;并发脑膜炎者,脑脊液检查有白细胞增高等相应改变;并发败血症者,血培养阳性。
并发肺炎者胸片检查可见散在斑片状阴影。
四、新生儿脓疱疮如何鉴别诊断
1.水痘基本损害为散在,向心分布的绿豆至黄豆大水疱,绕以红晕,部分水疱可有脐凹,化脓与结痂现象甚轻,可侵及黏膜,部分患儿有发热等全身症状。
2.急性全身发疹性脓疱病为一过性的无菌性脓疱病,患儿多有服药或感染史,基本损害为全身红斑基础上出现密集的表浅小脓疱,疱液稀,成批出现,后期似剥脱性皮炎表现,可有发热38~39℃,但病程短,病情有自限性,经对症处理后可自然痊愈。
本病应注意和大疱性表皮松解症及新生儿剥脱性皮炎鉴别。
新生儿脓疱疮如何预防?
1.婴儿室中,加强检查婴儿是否有脓疱疮皮损,一经发现患本病的婴儿,应及时隔离治疗。
2.婴儿室中,加强检查工作人员,一旦发现有带菌者,应立即调离并治疗,以杜绝传染源。
3.应对患儿的衣服,尿布,玩具,卧具,换药用具,敷料等进行彻底消毒,必要时关闭该婴儿室,待重新消毒后再予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