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淋巴细胞脉络丛脑膜炎的饮食禁忌有哪些
一、饮食适宜:
1.宜吃具有消炎作用的食物;2.宜吃富含有蛋白质丰富的食物;3.宜吃植物性蛋白质含量高的食物。
二、宜吃食物宜吃理由食用建议
牡蛎。含有丰富的蛋白质、氨基酸等成分,对中枢神经以及机体免疫力的提升都具有重要的意义,特别适合非细菌性感染性的脑膜炎。100g清蒸食用。
豆腐。属于高植物性蛋白质的食物,碱性比较明显,还可增加机体的免疫功能从而促进免疫力的提升。促进炎症的恢复。200g与肉末同炒食用。
牛奶。属于高动物性蛋白质的食物,可改善机体蛋白质水平不足造成的临床症状。从而有利于炎症的恢复。500毫升直接食用。
三、饮食禁忌:
1.忌吃厚味的不容易消化的食物;2.忌吃干燥的对胃肠道刺激性明显的食物;3.忌吃辛辣的扩张血管的食物。
四、忌吃食物忌吃理由忌吃建议
山椒。属于辛辣刺激性的食物,对机体抵抗力的的恢复具有显著的抑制性作用,从而不利于脑膜炎症的缓解。50g炒菜的时候食用。
烟熏肉。属于腌制性的食物,含有丰富的蛋白质,亚硝酸盐的含量也非常的高,也不利于脑膜炎症状的缓解,应该减少或者避免食用。宜吃新鲜的猪肉。
油炸食物。属于油炸性的食物,具有较高的燥性,对胃肠道的刺激性比较明显,宜吃蒸煮型的食物。
二、淋巴细胞脉络丛脑膜炎的症状有哪些
早期症状:背痛、头痛、全身肌肉酸痛。部分患者诉有恶心、呕吐、畏光、淋巴结肿痛、腹泻、皮疹或咽痛、鼻塞流涕、咳嗽等症状。
晚期症状:剧烈头痛、谵妄、昏迷、惊厥、瘫痪、精神失常等。失语、失聪、蛛网膜炎、不同程度的瘫痪、共济失调、复视、斜视等。
相关症状:乏力背痛恶心复视咽痛剧烈头痛畏光
本病的潜伏期为6日至数周,临床表现多样。
1.流感样型起病大多急骤,发热可达39℃以上,伴有背痛、头痛、全身肌肉酸痛。部分病人诉有恶心、呕吐、畏光、淋巴结肿痛、腹泻、皮疹或咽痛、鼻塞流涕、咳嗽等症状。病程2周左右,偶有复发。病后乏力感可持续2~4周。
2.脑膜炎型可出现于“流感样”症状后(常有短暂缓解期),或直接以脑膜炎症开始。起病急,表现为发热、头痛、呕吐、脑膜刺激征等,除幼儿外,惊厥少见。神志一般无改变。病程约2周。
3.其他脑膜脑炎型、脑脊髓炎型等罕见,表现为剧烈头痛、谵安、昏迷、惊厥、瘫痪、精神失常等。部分病例有神经系统后遗症,如失语、失聪、蛛网膜炎、不同程度的瘫痪、共济失调、复视、斜视等。
三、淋巴细胞脉络丛脑膜炎的病因有哪些
一、发病原因
淋巴细胞性脉络丛脑膜炎病毒属于RNA病毒。1934年虫媒病毒性脑炎流行期间,1例曾被诊断为St.Louis脑炎的患者死亡后,从中枢神经系统采集到的标本接种到猴子,经连续传代后分离出这种病毒。1年之后,在2例病毒性脑膜炎患者的脑脊液中,也发现这种病毒。它对人类的病因学作用的地位,很快就得到确定。目前,它在病毒分类学上属于沙拉病毒属(Arenavirus)。
淋巴细胞性脉络丛脑膜炎病毒的大小为40~60nm。本病毒十分不稳定,在*、pH7以下均易被破坏。56℃1h可被杀灭。在室温下,病毒在脑组织混悬液中也不稳定,但在50%甘油、-70℃可长期保存。本病毒在鸡胚或鼠胚成纤维细胞组织培养中能够生长。实验室感染除鼠外,也可用豚鼠、狗与猴子。
人类感染本病毒之后,不论是否出现临床症状,都能产生血循环抗体。免疫荧光技术是一种快速、灵敏的方法,能检出人类淋巴细胞性脉络丛脑膜炎病毒抗体。临床症状出现后1~6天就可检出抗体,随后在数月至数年内抗体水平逐渐下降。补体结合抗体在2~3周内出现,维持数月;中和抗体则在约2个月内产生,持续多年。
二、发病机制
本病罕见致死病例,故很少有病理学改变的报告。主要发现是脑肿胀、蜘蛛膜增厚与淋巴细胞、单核细胞浸润,毛细血管出血、坏死,血管周围炎症浸润,局灶性炎症性淋巴小结等。但亦曾有过非典型的死亡病例,中枢神经系统没有发现病理改变,病变只见于肺、肝、肾与肾上腺等脏器。
四、淋巴细胞脉络丛脑膜炎的检查方法有哪些
一、淋巴细胞脉络丛脑膜炎的检查
周围血象示白细胞总数正常或减少,淋巴细胞相对增多,每有异常淋巴细胞出现。脑膜炎型患者的脑脊液细胞数可增至100~3000/mm3,其中90%以上为淋巴细胞;蛋白质增多,但一般不超过100mg/dl;糖正常或稍减低,氯化物正常。压力正常或稍增高。
急性期患者血液或脑脊液接种于小白鼠脑或腹腔中,可分离病原血清免疫荧光试验在病程第一周即可阳性,有利于早期诊断。补体结合试验于病程10~14天呈阳性,滴度于5~8周达高峰,4~6个月内消失。中和试验仅用于流行病学调查。
二、淋巴细胞脉络丛脑膜炎一般护理
1、重点做好对症护理、病情观察及心理护理。
2、应专人护理,密切观察病情,积极配合抢救,首先要保持患者呼吸道通畅,以免引起呼吸衰竭。
3、对呕吐者应做好防止误吸或吸入性肺炎的护理;保证液体入量,维持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控制输液速度,防止急性循环充血加重脑水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