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厨艺
首页 菜谱 分类 名菜 排行 食材 百科 健康 运动
当前位置:首页 > 养生 > 养生保健

胆固醇高患者不能吃什么食物,胆固醇高的病因有哪些,胆固醇高吃什么比较好呢

导读:不能吃胆固醇含量的海鲜,如虾、蟹、沙丁鱼、墨斗鱼(乌贼)、蟹黄、蟹膏和蛤的胆固醇含量都是比较高的。

一、胆固醇高患者不能吃什么食物

1、减少动物性脂肪的摄入,比如猪油、黄油、肥羊肉、肥鸭肉等。

2、生活中的蛋黄胆固醇的含量是很高的的,包括鱼子,鱿鱼含量都是很高,所以尽量不要吃。

3、严格戒酒,因为酒会促进内源性胆固醇和甘油三酯的合成,从而导致血脂升高。

4、不能吃胆固醇含量的海鲜,如虾、蟹、沙丁鱼、墨斗鱼(乌贼)、蟹黄、蟹膏和蛤的胆固醇含量都是比较高的。

5、糖分是胆固醇的原料,这是很多人都知道的,所以精致的挑食生活要少吃。

6、高胆固醇血症患者首先应该控制高胆固醇的摄入,每天摄入的胆固醇控制在200毫克以下。蛋黄、动物内脏(肝、肺、肾、胰、心等)、鱼籽、脑(猪脑、羊脑等)、虾籽、肥肉、蟹黄,等等,都是富含胆固醇高的食物,日常饮食中要尽量不吃,或是少吃控制食用量。

7、高胆固醇血症患者摄入过量的饱和脂肪酸,会导致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引起血栓等症。动物油脂富含饱和脂肪酸,而植物性油脂富含不饱和脂肪酸,因而,平时饮食要用植物性油脂来烹饪,如花生油、橄榄油、葵花籽油等。

8、植物油里的椰子油是个例外,富含胆固醇,不宜食用。奶油、黄油等及其制品,也尽量少食用。除了在烹饪油脂上注意,还需要注意避免食用富含脂肪的肉类,以及其他富含脂肪的食物。油炸一类的食品也应该尽量不食用,市场上很多油炸食品都是使用动物油脂。

二、胆固醇高的病因有哪些

 1、超重、超胖人群

一般来说,超重、超胖人群胆固醇比较高,高血压,心血管疾病在肥胖人群中发病比较多,肥胖人群体内甘油三酯比较高,因此健康的减肥有利于降低胆固醇。

 2、遗传因素

据权威数据统计,胆固醇高与遗传因素有一定关系,数据表明,每500个人就有1人遗传高胆固醇血症。

 3、饮食习惯不良

日常生活中如果不注意饮食,是很容易造成胆固醇高的,比如,日常生活中爱吃油腻食物的人往往胆固醇比一般人高许多,因此这类人群一定要注意膳食习惯,多吃蔬菜水果,调整好对胆固醇的下降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4、肝病导致

胆固醇高除了亚健康人群比较多外,疾病也容易导致胆固醇高,比如有肝病的患者,肝细胞受损,胆固醇的酯化发生障碍,从而造成血中总胆固醇的升高。

5、阻塞性黄疸

胆固醇高的人与阻塞性黄疸也有一定的关系,阻塞性黄疸患者胆道受阻,导致胆汁不能及时排出,从而造成胆固醇偏高。

三、胆固醇高吃什么比较好呢

 1、燕麦片

燕麦中主要破坏胆固醇的物质,叫做“β-聚葡萄糖”,是一种可溶性纤维,能妨碍胆固醇的制造与吸收。研究发现,每天只要吃三分之二杯干的燕麦片,就能降低胆固醇16%。

2、鱼

如果你想吃肉但是又害怕会使你的胆固醇升高的话,那就吃鱼吧。因为鱼中含有的脂肪酸都对心脏非常好处。而且脂肪酸可以降低血压、叁酸甘油脂,也可以预防中风

 3、韭菜

韭菜除了含钙、磷、铁、糖和蛋白、维生素A、C外,还含有胡萝卜素和大量的纤维等,能增强胃肠蠕动,有很好的通便作用,能排除肠道中过多的营养,其中包括多余的脂肪。

4、牛奶

牛奶含有丰富的乳清酸和钙质,它既能抑制胆固醇沉积于动脉血管壁,又能抑制人体内胆固醇合成的活性,减少胆固醇产生。

 5、玉米

玉米含有大量的钙、磷、硒和卵磷脂、维生素E等微量元素,这些元素都可以降低血清胆固醇。

6、香菇

能明显降低血清胆固醇、甘油叁酯及低密度脂蛋白水平,经常食用可使身体内高密度脂蛋白质有相对增加趋势。

四、胆固醇高的诊断检查标准是什么

血脂指血浆中的脂类,包括甘油三酯和少量的甘油二酯甘油一酯,胆固醇和胆固醇酯,磷脂,以磷脂酰胆碱为主,自由脂肪酸,临床上高脂学正式指空腹血浆甘油三酯或胆固醇的浓度超过正常范围。实际上人体内的血脂以各类脂蛋白的形式存在的,也分为四类:⑴乳糜微粒,其主要成分是甘油三脂⑵极低密度脂蛋白,约占5%到10%,主要成分是甘油三酯⑶低密度脂蛋白约占25%,主要成分是胆固醇⑷高密度脂蛋白约占45%到50%主要成分是磷脂和胆固醇。

胆固醇摄入多了,就会引起高胆固醇血症,进而形成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等所谓的“富贵病”。美国研究人员17日报告说,他们用实验鼠进行的实验表明,血液中胆固醇水平高会加快前列腺癌的生长速度。一项大规模的研究结果显示,控制胆固醇含量的升高不仅能够减少患心脏病的危险,而且还有助于避免患肾衰竭之类的肾脏疾病。美国波士顿布莱罕妇女医院的研究人员对4483名健康男性进行了研究,肌氨酸酐检测证实:实验开始时这些男性均无任何肾脏疾病,14年后的随访结果发现,对于那些总胆固醇值较高而胆固醇HDL值较低的人而言,他们的肌氨酸酐值在此期间发生上升的可能性要比常人的显著增加两倍以上,这表明他们患肾衰竭之类肾病的危险明显加大。

点赞(0)
分享到:
收藏(0)

猜您喜欢

扫一扫手机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