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厨艺
首页 菜谱 分类 名菜 排行 食材 百科 健康 运动
当前位置:首页 > 养生 > 养生保健

直肠脱垂的护理直肠脱垂的病因有哪些直肠脱垂的护理直肠脱垂的症状

导读:起病缓慢,早期感觉直肠胀满,排粪不净,以后感觉排便时有肿块脱出而便后自行缩回,疾病后期咳嗽、用力或行走时都会脱出,需用手托住肛门。

一、直肠脱垂的护理

一、直肠脱垂护理

1、要及时治疗腹泻以及感染性肠炎,对儿童腹泻及痢疾要尤其重视。

2、多食蔬菜,防止便秘。

3、养成良好的如厕习惯,忌久蹲茅厕,努争排便。

4、及时治疗百日咳、肺气肿等能增加腹压的疾病。

5、妇女分娩后要充分休息。

6、从事重体力劳动者,如矿工等要适当注意休息。

7、经常作提肛运动,以增加肛门括约肌的功能。

二、饮食禁忌

(一)饮食适宜:1.宜吃清淡、易消化、富有营养的食物。2.宜吃新鲜蔬菜和新鲜水果。

(二)宜吃食物宜吃理由食用建议

。清淡、易消化。会很好的预防便秘,对身体大有裨益馒头、面汤也可选用。

水果。富含维生素,防止便秘及腹泻每天一个苹果。两餐之间食用

鸡汤。富有营养的食物。一周三次,适量即可

(三)饮食禁忌:1.忌食糍粑、糯米及油腻食物。2.忌食辛辣刺激之品。

(四)忌吃食物忌吃理由忌吃建议

糯米。这类食物不易消化,容易宿食停滞,阻遏脾胃阳气,导致腹泻、呕吐、厌食等病症,从而加重脱肛病情。油腻食物糍粑及油腻食物也要避免。

辣椒。易助火生热,化燥伤阴。大蒜、胡椒也要避免。

花椒。致肠道失于濡润,发生便秘。作为调料要避免添加。

二、直肠脱垂的症状

直肠脱垂可发生在任何年龄,以儿童和老年人多见。

1、临床分类

根据脱垂程度,分为部分性脱垂和完全性脱垂2种。

(1)部分性脱垂:

为直肠下端黏膜与肌层分离,且向下移位形成皱襞,故又称黏膜脱垂或不完全脱垂。其脱出组织较少,长度为2~5cm,可以是部分黏膜或全圈黏膜下脱,可呈放射状排列。脱垂部分为两层黏膜,与肛门之间无沟状隙。

(2)完全性脱垂:

为直肠全层脱出,严重时直肠和肛管均翻出肛门外。脱出组织多,长度常超过10cm,形状呈宝塔状,黏膜皱襞呈环状排列,脱垂部分为两层折叠的肠壁组织。成人大多是完全脱垂,女性较多,常伴有肛门功能不良。

2.症状与体征

直肠脱垂病人常有慢性便秘、排粪无规律的病史。起病缓慢,早期感觉直肠胀满,排粪不净,以后感觉排便时有肿块脱出而便后自行缩回,疾病后期咳嗽、用力或行走时都会脱出,需用手托住肛门。如直肠脱出后未及时托回,可发生肿胀、炎症,甚至绞窄坏死。病人常感大便排不尽,肛门口有黏液流出,便血、肛门坠胀、疼痛和里急后重,有时伴有腰部、下腹部或会阴部酸痛不适。

腹部检查无异常。嘱病人做下蹲动作,可见脱出的直肠。

直肠外脱垂诊断并不困难。患者蹲下做用力排便动作,即可见红色球形肿块突出肛门2~5cm,有放射状沟纹,指检示其为两层折叠的黏膜,排便后自行缩回。完全脱垂的脱出肠段较长,呈椭圆形或宝塔状,长约10cm,有层层折叠的环状皱襞,两层黏膜之间可触及肌层,直肠指检感肛管括约肌松弛无力可确诊。

三、直肠脱垂的病因有哪些

一、发病原因

1、解剖因素(30%):

小儿骶尾骨弯度小,直肠较垂直,腹内压增高时,直肠缺乏支持而易于脱垂,直肠前陷凹腹膜反折过低,腹内压增高和肠袢压迫使直肠前壁突入直肠壶腹导致脱垂,老年人肌肉松弛,生育过多或分娩时会阴撕裂亦可使直肠发生脱垂。

2、腹内压增高(20%):

长期便秘,腹泻,慢性咳嗽和排尿困难等引起腹内压增高,可导致直肠脱垂,近年来国外研究发现,直肠脱垂常伴有精神或神经系统疾患,两者间的关系目前尚不清楚,有人认为神经系统病变时,控制及调节排便的功能发生障碍,直肠慢性扩张,对粪便刺激的敏感性减弱,从而产生便秘和控制排便能力下降,排便时异常用力,使肛提肌及盆底组织功能减弱,也是直肠脱垂的常见原因。

3、其他外伤(10%):

手术引起腰骶神经麻痹,致肛管括约肌松弛,引起直肠黏膜脱垂。

二、发病机制

1.病理生理

(1)维持直肠稳定的因素:

Mass和Rives指出,直肠的稳定是一个复杂的机制,稳定直肠的基本因素有3。

这是保持直肠稳定机制中最重要的一部分。这种支持来自提肛肌所提供的直肠稳定动力机制。Pecamore对盆底提肛肌的解剖和功能作了详细的描述。提肛肌起自骨盆的前部和侧壁,止于盆腔的脏器和脊柱的下端,但在中线前面部分有一三角形裂口。三角形的边缘后翻。由提肛肌的内侧缘组成。构成这内侧缘的肌束很厚,其后面部分在直肠后相连,其前面则悬吊在耻骨弓上。直肠和这个肌肉吊带间有极为坚固的附着。由于在直肠纵肌和提肛肌,纤维之间有着广泛的交织,而且沿着直肠纵肌的这一交织具有相当的面积,因而对盆底提供了结实附着和固定。在保持直肠的稳定中肛提肌起重要的支持作用。如果没有肛提肌,排便时直肠就会脱出。因为它构成盆底裂口的内侧缘,而在其中起悬吊作用的肌束是耻骨直肠肌。它的作用是将直肠下端向前向上提起,对肛管直肠造成一个锐角,并将其压迫在前面的组织结构上,从而使盆底的裂口缩小。这一作用不但对直肠是强而有力的支持,而且对盆腔所有脏器都构成一个更为完整而有力的托底。当肌束吊带放松时,盆底下降,肛直肠锐角消失,直肠变直,直肠腔就更直接地移至盆底裂口上面。总之,提肛肌特别是耻骨直肠肌根据它所受到来自上面的压力变化,不断调整和改变其张力,以保持其对稳定直肠的支持作用。

这是由直肠周围的各种结缔组织,包括腹膜反折、肠系膜和附着于骨、阴道或前列腺的盆筋膜所提供的支持。有人认为这是稳定直肠的主要因素。然而这是一种误解。实验研究表明,当长期持续用力时,结缔组织可被拉长而松弛,临床上最好的例子是妇女妊娠,由于长期腹压增高,腹白线被拉长,产后腹部可出现妊娠纹,多产妇女尤为明显。无可否认直肠周围这些结缔组织在盆底放松排便时,确实起着拉住直肠、防止脱出的作用,但直肠脱垂并不像妊娠纹那样普遍和常见,说明在受到相同腹压增高的情况下结缔组织被牵拉、松弛并不导致直肠脱垂,那么这些结缔组织对直肠的固定,支持作用也就变成次要地位了。

这是指正常人脊柱和骨盆对直肠所起的稳定作用。骨盆的倾斜和脊柱的弧度将腹腔内脏器的重力前移、离开盆底,并使直肠成为迂曲行走经过骨盆。这样就使应激力分散为多方向,从而减轻其对盆底的直接作用。

四、直肠脱垂的手术治疗方法

成人完全性直肠脱垂以手术治疗为主,手术方法较多,选择上存在争论。按手术入路分为经腹、经会阴和经腹会阴手术。全身情况好的病人采用经腹术式,老人及高危病人作经会阴术式治疗。根据病因及病理改变不同,可有很多术式可供选择,大致手术方法为:消除直肠膀胱或子宫陷凹,修补加强骨盆底和肛管括约肛,提高、固定直肠,切除部分冗长的直肠、乙状结肠。很多手术是几种方法的结合。目前常用手术有以下几种:

经腹切开直肠两侧腹膜,将直肠后壁游离至尾骨尖,向上牵拉直肠,将宽5cm的四氟聚乙烯(Teflon)网带围绕直肠上部,两端固定于骶岬下方的骶前筋膜及骨膜上,将网带边缘缝合于直肠前壁和侧壁。手术要点为提高盆腔陷凹,手术简单,不切除肠管,复发率和死亡率低。该手术目前在美、澳等国较流行,但仍有一些并发症,如便秘、肠腔狭窄和悬带脱落。Gorden综合文献报道1111例,复发率2.3%,并发症率16.5%,Tjandra(1993)在27年内用该手术治疗完全性直肠脱垂142例,随访1~15年,复发率为8%。

此术由Well首创,故又称Well直肠固定术,也称直肠后方悬吊固定术。经腹游离直肠至肛管直肠环后壁,将半圆形Ivalon海绵薄片缝合于骶骨凹内,将直肠向上牵紧,使海绵片包绕直肠,缝合于直肠侧壁,前壁留2~3cm宽空隙,避免肠腔狭窄,术后Ivalon海绵周围产生炎症及纤维化,使直肠变硬并与骶骨固定,避免肠套叠形成。此法复发率及死亡率低,主要并发症是植入海绵片引起盆腔化脓,一旦感染,需取出悬吊薄片。预防要点:术前充分肠道准备,海绵薄片内放置抗生素粉剂,术中用大剂量广谱抗生素,止血彻底,术中如不慎弄破结肠,则不宜植入。Marti(1990)收集文献报道688例Well手术,感染率2.3%,手术死亡率1.2%,复发率3.3%。

Orr(1974)提出用两条股部阔筋膜将直肠固定于骶骨上,每条宽2cm,长10cm。适应游离直肠,将筋膜带一端缝在直肠前外侧壁,向上牵紧直肠,将两条筋膜的另一端固定于骶岬上方的筋膜,达到悬吊的目的。近年来主张用尼龙、丝绸带或由腹直肌鞘取下的两条筋膜替代阔筋膜带固定直肠。Loygne于1972年报道用此法治疗140例,手术后死亡2例,复发率为3.6%。

Nigro认为,由于耻骨直肠肌松弛无力,不能将直肠拉向前方,肛管直肠角消失,使直肠呈垂直位以至脱出。因此,他主张再建直肠吊带,重建肛管直肠角。术中用Teflon网带与直肠下端的侧方及后方缝合固定,最后将Teflon带缝在耻骨上,达到悬吊目的。此手术难度较大,主要并发症为出血及感染,需有经验者进行。

点赞(0)
分享到:
收藏(0)

猜您喜欢

扫一扫手机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