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厨艺
首页 菜谱 分类 名菜 排行 食材 百科 健康 运动
当前位置:首页 > 养生 > 幼儿保健

小儿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的病因 小儿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的临床表现

导读:上述膜蛋白异常可导致膜骨架与膜之间的垂直方向相互作用减弱,从而使膜脂质双层变得不稳定,部分脂质以出芽形式形成囊泡而丢失,红细胞膜表面积减少最终使红细胞形成小球形。

一、小儿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的病因

小儿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的病因

本病溶血的主要原因是先天性红细胞膜蛋白基因突变导致的红细胞膜异常。HS鶒的分子遗传学异常主要包括锚蛋白和膜收缩蛋白联合缺乏、带3蛋白缺乏、单纯膜收缩蛋白部分缺乏和4.2蛋白缺乏,以锚蛋白和膜收缩蛋白联合缺乏最常见。上述膜蛋白异常可导致膜骨架与膜之间的垂直方向相互作用减弱,从而使膜脂质双层变得不稳定,部分脂质以出芽形式形成囊泡而丢失,红细胞膜表面积减少最终使红细胞形成小球形。另外HS红细胞(特别是经过脾脏的红细胞)都有一定程度的脱水和对单价离子通透性异常,这可能也与膜骨架缺陷有关。由于球形细胞内容积储备很低,其变形性能因而降低难于通过直径比其本身小得多的脾微循环而阻留于脾髓内被吞噬和清除。在脾脏,还可能由于红细胞被阻留于脾髓内的时间长红细胞ATP生成不足、pH值下降,使红细胞更易变为球形。此外,由于本病红细胞内的ATP相对缺乏,使红细胞的除钙作用减弱,钙沉积于细胞膜上而使膜变硬,因而在脾内更易于破碎未破坏的红细胞多次经过脾循环后鶒,其脆性进一步增加球形更明显在脾内易于破坏。实验证明,脾切除后贫血的纠正程度与红细胞膜收缩蛋白的原有缺乏程度有关收缩蛋白>正常70%者,术后贫血可完全纠正;为正常40%~70%者,可得到代偿;<正常40%者术后仍有贫血。所幸<40%的病例常为隐性遗传患者,临床少见健康搜索。

二、小儿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的临床表现

小儿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的临床表现

临床表现有显著异质性。起病年龄和病情轻重差异很大,HS多见于幼儿或儿童期,从无症状到危及生命的贫血,重者于新生儿或婴儿期起病。北京儿童医院收治的170例中,5岁以内发病139例,占82%,其中一半在1岁以内发病。不同家族之间,临床表现的轻重可有很大差别,同一家族健康搜索的不同患者病情轻重常较一致。根据临床表现,可将HS分为4型:无症状携带者、轻型HS典型HS和重型HS。多数患儿为显性遗传健康搜索,临床表现为轻中度贫血;极少数患儿为隐性遗传的纯合子或等位基因都发生突变,临床表现为重型HS。贫血黄疸和肝脾肿大是HS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三者或同时存在,或单独发生。北京儿童医院收治的170例HS中,贫血169例(99%),黄疸133例(78%),肝大155例(91%)健康搜索脾大168例(99%),构成本病的四大表现。大多数HS有轻中度贫血、中度脾肿大和间歇性黄疸少数(约25%)HS症状轻微,虽然有溶血,但由于骨髓红系代偿性增生一般无贫血,无或仅有轻微黄疸,无或有轻度脾肿大。这类病人只健康搜索在进行家族调查或某种诱因导致红细胞破坏加重时才被发现。最常见健康搜索的诱因是感染,剧烈体力活动也可加重溶血。极少数HS可发生危及生命的溶血,需要定期输血,生长发育也可受到影响。长期明显贫血者,由于骨髓增生骨髓腔变宽,使额骨和颞骨突起。新生儿期起病者,黄疸的发生率约50%常于出生后48h内出现鶒,并可因高胆红素血症而发生胆红素脑病。新生儿期后,黄疸大多很轻,呈间歇性发作,劳累、感染均可诱发或加重黄疸。

三、如何治疗小儿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

如何治疗小儿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

血红蛋白<70g/L时,应适当输注红细胞,以改善贫血。脾切除是治疗本症的根本办法,凡确诊者都应进行脾切除术治疗。极轻症患者可将手术时间推迟并追踪观察病情变化,以决定是否需行手术。年幼儿因免疫功能尚未完善,术后患暴发性感染特别是肺炎双球菌、大肠埃希杆菌的感染机会较多因此小儿手术年龄以5岁以上为宜。对重症患儿,如频繁发作溶血或再障危象,手术年龄亦可适当提前,但应禁忌在1岁以内进行小年龄手术者术后应以苄星青霉素(长效青霉素)注射半年到1年。脾切除后红细胞膜缺陷和球形红细胞依然存在健康搜索,但由于除去了主要破坏血细胞的场所,红细胞寿命得以延长,使贫血获得纠正黄疸迅速消退脾切除术过程中应注意寻找副脾,特别注意脾门、脾韧带大网膜等好发部位。如有副脾,应一并切除为了降低脾切除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国外正尝试改进手术方式(包括进行部分脾切除术)但疗效及优越性有待进一步确定。部分脾动脉栓塞术和骨髓移植治疗HS尚在研究中。如发生贫血危象应予输血、补液和控制感染。本病在溶血过程中,对叶酸的需要量增加应注意补充新生儿期发病者,主要针对高胆红素血症进行治疗。预后:在新生儿或婴儿期起病者,因溶血危象发作较频,其预后较差可因严重贫血并发心力衰竭而死亡。起病较晚者因慢性贫血可致发育迟缓。轻症或无症状者不影响生长发育,预后一般较好极少数可以死于贫血危象或脾切除后并发症。

四、小儿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有哪些并发症

小儿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有哪些并发症

在疾病的任何阶段均可能发生贫血危象:1.溶血危象劳累、急性感染受冷等因素可诱发急性溶血而发生“溶血危象”,多与吞噬细胞功能一过性增强有关,常呈自限性。2.再生障碍危象较少见症状重,可危及生命,常需要输血。主要由细小病毒B19感染引起。此病毒可侵入红系祖细胞而抑制其增殖和分化。少数年长儿患者可并发胆石症(10岁以下的发生率约5%),重者可并发阵发性胆绞痛和阻塞性黄疸。还有少数患儿可并发下肢复发性溃疡,这可能与红细胞变形性降低、局部血流淤滞有关。诊断:典型病例可根据黄疸、贫血、脾肿大、球形红细胞增多,网织红细胞增多,红细胞脆性增高和阳性家族史等做出诊断。轻型病例特别是球形红细胞数量不多、渗透脆性正常者,须做红细胞孵育后脆性试验和自身溶血试验才能确诊。极少数HS的诊断需要依赖红细胞膜蛋白分析或测定。对于青少年原因不明的脾肿大和胆石症,在感染尤其是细小病毒B19型感染、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中出现健康搜索不明原因的溶血性贫血时应疑有HS可能,需进一步检查明。

点赞(0)
分享到:
收藏(0)

猜您喜欢

扫一扫手机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