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厨艺
首页 菜谱 分类 名菜 排行 食材 百科 健康 运动
当前位置:首页 > 养生 > 中医养生

抗感染用药注意事项使用抗菌药的原则

导读:青霉素类药物在近中性(ph6~溶液中较为稳定,酸性或碱性溶液均可使其分解加速,且其分解产物大多为致敏物质,可增加患者过敏反应的发生。

一、抗感染药物注意事项

青霉素类

青霉素类药物包括PG-钠、PG-钾、苯唑西林、氨苄西林、阿莫西林、美洛西林等。

(1)使用该类药物时,无论是注射还是口服用药,都必须在用药前做皮试。有哮喘、湿疹、枯草热、荨麻疹等过敏性疾病史者慎用。

(2)注射用药时,该类药物禁与血液、血浆、水解蛋白、氨基酸以及脂肪乳配伍使用。原则上本品不宜与其他药物同瓶滴注。

(3)青霉素类药物在近中性(pH6~7)溶液中较为稳定,酸性或碱性溶液均可使其分解加速,且其分解产物大多为致敏物质,可增加患者过敏反应的发生。因此要求临床上使用该类药物时,应现配现用,必须保存时,应置冰箱中,以在当天用完为宜,且最好选用注射用水或生理盐水为溶媒,若需采取静脉滴注给药,最好将一次剂量的药物溶于100ml生理盐水。

(4)0.5~1.0小时滴注完。滴注时间过长,可增加药物在溶媒中降解,滴注速度过快或剂量过大,可能会出现神经-精神症状,即俗称“青霉素脑病”,如幻觉、抽搐、昏睡等。

头孢菌素类

头孢菌素即先锋霉素类,如先锋四、先锋六、头孢克罗、头孢唑林钠等。

(1)对青霉素过敏者应用本类药物时应谨慎,充分权衡利弊后再决定是否使用,其中有青霉素过敏性休克或即刻反应者,则不宜再选用本类药物。

(2)本类药物配伍禁忌较多,原则上不宜与其它药物同瓶滴注。

(3)本类药物注射用药时,如产品附有专用溶媒,务必先用专用溶媒充分溶解后,再加入到注射用生理盐水或5%葡萄糖注射液中稀释,滴注时间30~60分钟为宜。

(4)本类药物中的头孢哌酮、头孢西丁、头孢美唑(先锋美他醇)头孢米诺钠,要求给药期间及停药后1周内禁用含酒精的饮料或食物。

(5)本类药物可强力抑制肠道菌群,引起二重感染和B族维生素、维生素K的缺乏,所以在用药过程中注意补充上述维生素,观察并及时处理二重感染问题。

二、肺部感染用药的三大注意事项

用药前

抗感染治疗是肺炎治疗的最主要环节。细菌性肺炎的治疗包括经验性治疗和针对病原体治疗。前者主要根据本地区、本单位的肺炎病原体流行病学资料,选择可能覆盖病原体的抗菌药物;后者则根据呼吸道或肺组织标本的培养和药物敏感试验结果,选择体外试验敏感的抗菌药物。此外,还应该根据患者的年龄、有无基础疾病、是否有误吸、住普通病房或是重症监护病房、住院时间长短和肺炎的严重程度等,选择抗菌药物和给药途径。

用药时

肺炎的抗菌药物治疗应尽早进行,一旦怀疑为肺炎即马上给予首剂抗菌药物。病情稳定后可从静脉途径转为口服治疗。肺炎抗菌药物疗程至少5天,大多数患者需要7-10天或更长疗程,如体温正常48-72小时,无肺炎任何一项临床不稳定征象可停用抗菌药物。

肺炎临床稳定标准为:①T≤37.8℃;②心率≤100次/分;③呼吸频率≤24次/分;④血压:收缩压≥90mmHg;⑤呼吸室内空气条件下动脉血氧饱和度≥9O%或PaO2≥60mmHg;⑥能够口服进食;⑦精神状态正常。

用药后

抗菌药物治疗后48-72小时应对病情进行评价,治疗有效表现体温下降、症状改善、临床状态稳定、白细胞逐渐降低或恢复正常,而X线胸片病灶吸收较迟。如72小时后症状无改善,必须找出原因,及时作出对策。

其原因可能有:①药物未能覆盖致病菌,或细菌耐药,②特殊病原体感染如结核分枝杆菌、真菌、病毒等。③出现并发症或存在影响疗效的宿主因素(如免疫抑制)。④非感染性疾病误诊为肺炎。⑤药物热。需仔细分析,作必要的检查,进行相应处理。

三、临床使用抗菌药的原则

临床上使用抗菌药物有严格的规定,医师要根据患者的症状、体征以及血常规、尿常规等实验室检查结果,初步诊断为细菌性感染者以及经病原检查确诊为细菌性感染者,或由真菌、结核分枝杆菌、非结核分枝杆菌、支原体、衣原体、旋体、立克次体及部分原虫等病原微生物所致的感染,才能应用抗菌药物。

抗菌药物品种的选用原则上应根据病原菌种类及病原菌对抗菌药物敏感或耐药的情况,即细菌药物敏感实验的结果而定。各种抗菌药物的药效学(抗菌谱和抗菌活性)和人体药代动力学(吸收、分布、代谢和排出过程)特点不同,因此各有不同的临床适应证。临床医师会根据各种抗菌药物的特点,如病原菌、感染部位、感染严重程度和患者的生理、病理情况等,制订抗菌药物治疗方案,包括抗菌药物的选用品种、剂量、给药次数、给药途径、疗程及联合用药等。

·给药途径

轻症感染可接受口服给药者,应选用口服吸收完全的抗菌药物,不必采用静脉或肌肉注射给药。重症感染和全身性感染患者,初始治疗应予静脉给药,以确保药效;病情好转能口服时应及早转为口服给药。尽量避免局部应用抗菌药物。

·给药次数

为保证药物在体内能最大地发挥药效,杀灭感染部位的病原菌,医师会根据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学相结合的原则给药。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和其他β-内酰胺类、红霉素、克林霉素等消除半衰期短者,应一日多次给药。氟喹诺酮类、氨基糖苷类等可一日给药一次(重症感染者例外)。

·联合用药

抗菌药物的联合应用要有明确指征。单一药物可有效治疗的感染,不需联合用药。

专家提示:

有些肝、肾功能不全的患者,老年人或者儿童,孕妇或者哺乳期妇女,医师也会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调整所用药物、用药剂量和疗程。

家庭预防性使用抗菌药是极不安全的,应遵从医嘱用药。

了解您所用的是何种抗菌药

不同的抗菌药有不同的药理作用和药效特性;不同的抗菌药的吸收、分布、代谢不同;不同的抗菌药有不同的不良反应和过敏的可能性。所以您应该尽可能多地了解您所使用的是哪一类抗菌药物。

一般来说,抗菌药物分为抗生素和化学合成类抗菌药,常见的抗生素如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大环内酯类、氨基糖苷类、糖肽类、多黏菌素类、碳青霉烯类、四环素类等等。化学合成类抗菌药有喹诺酮、磺胺类、硝基呋喃类和硝基咪唑类等等。

关注所用药的剂量和疗程

药物的剂量和疗程直接关系到治疗效果。

由于病情程度、患者个体差异,用药剂量和疗程要针对具体情况确定。一般宜用至体温正常、症状消退后3~4天。但是,败血症、感染性心内膜炎、化脓性脑膜炎、伤寒、骨髓炎、溶血性链球菌咽炎和扁体炎、深部真菌病、结核病等需较长的疗程方能彻底治愈,并需防止复发。由于老年人和儿童的体质特殊,需要密切关注用药剂量和疗程。由于药物的剂量、疗程的确定与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有直接关系,也应引起我们的关注。

了解所用药物的不良反应和注意事项

了解不良反应和注意事项更有助于安全合理有效地使用抗菌药。

药物不良反应是指在预防、诊断、治疗疾病或调节生理机能过程中,服用正常剂量的药物时出现的任何有害的和用药目的无关的反应。包括副作用、毒性反应、过敏反应、后遗效应、停药反应、致癌、致畸胎、致突变、特异质反应、药物依赖性、过度作用、首剂效应(指一些患者在初服某种药物时,由于机体对药物作用尚未适应而引起不可耐受的强烈反应)等。这些反应有可能在用药过程中出现,并且导致身体其他损伤和不适。

应用抗菌药时须注意

患者应用抗菌药前最好向大夫咨询以下问题:

·用药过程中哪些因素可能影响药效,或者会产生危害?

·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哪些抗菌药要慎用?

·哪些食物与药物相互影响?

出现不良反应时如何应对

在使用任何一种处方药物前,都应向处方医师提供详细的病史、过敏史,以供医师参考,尤其是抗菌药,要做到防患于未然。对于有过敏史的患者应注意药物交叉过敏问题。患者口服、外用抗感染药产生身体不适后,请及时就诊让医师判断是否药物造成的不良反应;并听从医师药师的指导,确定更安全的治疗方案。

患者在注射或输液时发生反应,如心悸、胸闷、呼吸困难、寒战、面色苍白、皮疹、发热等,请及时叫护士做应急处理以避免患者休克。然后请医师判断是输液反应还是药物不良反应,并制定安全的给药方案,继续治疗

四、使用抗感染药需注意的12个问题

1、抗菌药、抗生素不是抗感冒药,并非所有的感染都需要使用抗菌药。抗菌药对病毒感染无效,病毒性流感使用抗生素预防是无效的。

2、抗菌药并不是越贵、越新就越好。抗菌药没有高级和低级的区别,只有使用时对症、不对症和安全、不安全的问题。

3、任何一种抗菌药都有其特定的抗菌谱,并非广谱就比窄谱的好。

4.、使用抗菌药时一定要保证有足够的剂量(包括用药量和用药天数),这样才能使药物在血液里有足够的杀菌或抑菌浓度。

5、使用青霉素类(包括口服的)药物前必须要先做皮试。头孢菌素和青霉素类药物有交叉过敏性,青霉素过敏的患者应慎用头孢菌素,必要时做皮试。

6.、口服抗菌药时,药物吸收可能会受到食物的影响,应根据具体药物的要求考虑服用时间。

7.、孕妇和哺乳期妇女用抗菌药应特别注意,应严格遵医嘱服用,有些药物应权衡利弊使用,应把胎儿和婴儿作为药物的潜在接受者考虑。

8.、老人和儿童使用抗感染药应考虑身体代谢情况,由医师确定合适剂量和疗程。

9.、抗菌药物不能长时间、大剂量使用,以防发生菌群失调导致的二重感染。

10.、有些喹诺酮类抗感染的药物,18岁以下未成年人禁用。

11.、静脉滴注抗菌药,能很快达到有效的血药浓度,但是并非所有的感染情况都需要输液。

12、应注意所使用的抗菌药和某些药物、食物的相互作用,如禁酒、禁食某些水果等。

点赞(0)
分享到:
收藏(0)

猜您喜欢

扫一扫手机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