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排卵期出血怎么治疗好
一、西药治疗:利用激素药物,常用的是已烯雌酚,一般0.25-0.5nmg/日,排卵前3天开始服用,血止后1-3天停药。
二、中药治疗
1、肾阴虚:经间期阴道出血,量少、色红,腰膝酸软,头晕耳鸣,五心烦热,舌质红、少苔。脉细数。
治法:滋肾养阴,清热止血。
方药:生地、女贞子;旱莲草、生山药,茯苓各15克,山萸肉、丹皮、泽泻各10克。
中成药:六味地黄丸。
2、湿热内蕴:经间期阴道出血,色红、质黏,或带下夹有血丝,平时带下量多、色黄、质稠、秽臭,胸脘痞满,口中黏腻,口苦心烦,纳差,小腹坠胀,大便不爽,舌红苔黄腻,脉濡或滑。
治法:清利湿热,调经止血。
方药:白术、生苡仁、川牛膝、樗根皮各15克,黄柏、泽泻、车前子(包)各10克。
中成药:固经丸。
3、血淤:经间期出血,量少、色紫黯、有小血块,小腹疼痛拒按,情志抑郁,舌质紫黯或淤斑淤点,脉涩。
治法:活血化淤,调经止血。
方药:生地15克,赤芍、桃仁、当归、丹皮、枳壳、龟板(先煎)各10克,三七粉(冲)1.5克。
中成药:血府逐淤丸。
二、女性在排卵期出血的原因是什么
排卵期出血一般有2个原因。第一,排卵期出血是由于雌激素水平短暂下降,使子宫内膜失去激素的支持而出现部分子宫内膜脱落,然后引发的有规律性的阴道出血。当然,这是正常的情况。另外也有一个原因就是如果子宫内膜有慢性炎症,在排卵时子宫内膜充血明显,或排卵时,碰巧卵巢表面血管破裂,也就发生了排卵期出血。
一般来说,排卵期出血2-3天可自行停止,最长7天。排卵期出血跟大姨妈一样,有时也会伴随腹痛等症状。不过,排卵期出血的排血量是比较少的,有的仅为咖啡色分泌物。
排卵期出血分为:有排卵性出血和无排卵性出血,所以,排卵期出血不代表一定有排卵,有排卵不一定出血。同理,排卵期出血的时候也不一定就是排卵日。
如果是有排卵性出血,只要您的出血量不算太大,还是可以同房的,而且容易受孕。
排卵期出血可到医院检查身体状况。如果每次排卵期都出血,而且每次都六七天,这样表现出来的现象可就是“一个月来两次大姨妈”了?建议您可以去检查一下子宫,排查下子宫内膜是否存在炎症,如果检查结果没问题,就不用太担心了。
三、排卵期出血是正常的现象吗
排卵期出血正常不正常,主要要根据排血量的多少以及其他伴随出现的症状而综合判定。
对有排卵的妇女于月经中期检查宫颈管粘液时,发现约有60%在显微镜观察下见到有红细胞,而没有肉眼可能见到的出血,这不属病理现象,是正常的。
出现肉眼可见的阴道出血持续时间可为几小时,或3天—5天,但极少达到7天以上。有的排卵期出血,出血量极少,点滴即净,或为带中夹血,一般情况下极少达到月经量。
出血时可伴一侧下腹胀痛不适或隐痛或疼痛明显,甚至牵扯腰骸部及股内侧。
症状出现可每月连续发生或隔月发生1次,有的人每年中有几个月发生,有的人一生中只出现一次这种现象。
所以总的来说,如果排卵期出血持续时间在7天以下,没有淋漓不尽,没有伴随程度跟痛经相等的疼痛感,基本还算是正常的。
然而悲催的是,还是会有一些严重者,可能会淋漓不净直至下次月经来潮。这种情况就该去想办法缓解并治疗了。
所以,一般情况下,排卵期出血量极少,对身体没有影响,不必治疗,也不影响受孕。如果出血量多且持续时间长,则可视为月经不调的一种现象,就需要找医生治疗了;还必须排除宫颈糜烂、宫颈息肉、黏膜下肌瘤等生殖道的其他疾病。
四、排卵期出血有哪些预防方法
有些女性反映,经后经常会出血,量不多,也没有异味,下腹轻微疼痛。这种情况常常经检查被诊断为排卵期出血。造成排卵期出血的原因有很多,主要是由于成熟的卵泡破裂、排卵之后,雌激素水平急骤下降,不能维持子宫内膜生长,引起子宫内膜表层局部溃破、脱落,而发生突破性少量出血。那么排卵期出血如何预防保健?
1、了解和掌握月经生理知识和卫生知识,注意月经期保健及经期卫生。
2、出血期间应避免过度劳累,多休息;要保持局部清洁,防止感染;腹痛重时可予腹部热敷;同时保持情绪稳定。
3、排卵期前后(一般在两次月经之间,基础体温上升之时),应禁食辛、辣、燥等刺激性食品,以免使出血增多和时间延长。
排卵期出血一般出血量少,时间短暂,偶而出现,对健康并无妨碍,多能自愈,故无需治疗;从另一方面来看,月经中期出血和腹痛是即将排卵或已排卵的一种指示信号”,如果掌握恰当,还可以用于安全期避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