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石斛的功效与作用是什么
1.养肝护肝:《本草纲目》记载,气味:甘、平、无毒。主治:伤中,除痹下气,补五脏虚劳羸瘦,强阴益精。久服,厚肠胃。本经补内绝不足,平胃气,长肌肉,逐皮肤邪热疿气,脚膝疼冷痹弱,定志除惊。轻身延年。别录益气除热,治男子腰脚软弱,健阳,逐皮肌风痹,骨中久冷,补肾益力。权壮筋骨,暖水脏,益智清气。日华治发热自汗,痈疽排脓内塞。
铁皮石斛具有补五脏、厚肠胃、强阴益精的功能。铁皮石斛含有丰富的多糖类物质,食用后在胃部产生一种保护膜,减少酒精对胃的破坏,同时增强肝脏的代谢功能,通过体内进行调和,将酒性化解,让酒醉的人恢复较快。
2.滋阴养颜:石斛“脂膏丰富,滋阴之力最大”,铁皮石斛归经全面,容易被人体吸收,并能濡养全身,让身体各脏器运转自如,肌肤饱满润泽,气血通畅充足,经过一段时间滋养后,能让女性摆脱更年期的困扰,重新焕发青春的光彩。
3.抑制肿瘤:铁皮石斛的主要成份为石斛多糖(且含量高达22.7%),并含有鼓槌菲和毛兰素2种菲类化合物,药理研究表明这两种化合物具有抗肿瘤活性,具有抑制癌细胞活性的作用,对肿瘤具有显著的预防和辅助治疗作用。因此,铁皮石斛在临床上常用于恶性肿瘤的辅助治疗,它能改善肿瘤患者的症状,减轻放化疗引起的的副作用,增强免疫功能,提高生存质量。
4.养肝护肝:肝胆同居右边肋下,胆附于肝叶之间,两者构成表里相合关系,主要表现在共同进行疏泄等方面。
肝主疏泄,分泌胆汁;胆附于肝,藏泻胆汁。两者协调合作,使胆汁顺利到肠道,以帮助脾胃消化食物。肝气疏泄正常,则促进胆汁的分泌和排泄;胆汁排泄无阻,又有利于肝气的疏泄畅达。若肝气郁滞,可影响胆汁的分泌及排泄,若胆腑湿热,也影响肝气疏泄,最终可导致肝胆气滞,肝胆湿热、胆囊炎、肝炎并进而发展为细胞恶化等病变。另外,如果肝胆气滞,或胆郁痰扰,均可以导致情志犹豫、肝火旺盛、易发怒等病症,严重影响工作和家庭关系。肝气郁结严重者会导致女性乳腺增生,子宫肌瘤等常见病。肝胆还具有分解和排除毒素的作用,肝胆不好体内的毒素自然不易分解,药物和酒精易在肝脏蓄积,严重者可引发药物性肝炎、酒精肝等。有些人的酒量越来越少,喝点酒就醉说明肝的排毒能力降低。而女性常见的脸色暗黄、长斑等,也与肝的排毒能力有关,“黄脸婆”由此而来。肝“开窍于目”,眼睛的生理病理与肝阴充盛与否关系密切。铁皮石斛具有滋阴养肝的功能,故被历代医家用做养护眼睛的佳品。
二、石斛有哪些食用价值
石斛(学名:DendrobiumnobileLindl),又名仙斛兰韵、不死草、还魂草、紫萦仙株、吊兰、林兰、禁生、金钗花等。茎直立,肉质状肥厚,稍扁的圆柱形,长10~60厘米,粗达1.3厘米。药用植物,性味甘淡微咸,寒,归胃、肾,肺经。益胃生津,滋阴清热。用于阴伤津亏,口干烦渴,食少干呕,病后虚热,目暗不明。石斛花姿优雅,玲珑可爱,花色鲜艳,气味芳香,被喻为“四大观赏洋花”之一。
一、主要成分
石斛含石斛碱、石斛胺、石斛次碱、石斛星碱、石斛因碱、6-羟石斛星碱,尚含粘液质、淀粉。细茎石斛含石斛碱、石斛胺及N-甲基石斛碱(季铵盐)。罗河石斛含石斛宁碱。
二、食用价值
1、石斛茶
配方:石斛15克,麦冬10克,绿茶叶5克。
制法:将石斛、麦冬和绿茶一并放入茶杯内,开水泡茶。
功效:养阴清热,生津利咽。
用法:每日1剂,代茶频饮。
2、石斛玉米须茶
配方:石斛10克,芦根15克,玉米须20克。
制法:上药,每日1剂,水煎,代茶饮。
功效:养阴清热利尿
用法:不拘时频饮。
3、白芍石斛瘦肉汤
配方:猪瘦肉250克,白芍12克,石斛12克,红枣4枚。
制法:瘦猪肉切块,白芍、石斛、红枣(去核)洗净。把全部用料一齐放入锅内,加清水适量,武火煎沸后,文火煮1~2小时,调味即成。
功效:益胃养阴止痛。
用法:饮汤食肉。
三、石斛的生理特性主要有哪些
1、金钗石斛:茎直立,肉质状肥厚,稍扁的圆柱形,长10-60厘米,粗达1.3厘米,上部多少回折状弯曲,基部明显收狭,不分枝,具多节,节有时稍肿大;节间多少呈倒圆锥形,长2-4厘米,干后金黄色。叶革质,长圆形,长6-11厘米,宽1-3厘米,先端钝并且不等侧2裂,基部具抱茎的鞘。总状花序从具叶或落了叶的老茎中部以上部分发出,长2-4厘米,具1-4朵花;花序柄长5-15毫米,基部被数枚筒状鞘;花苞片膜质,卵状披针形,长6-13毫米,先端渐尖;花梗和子房淡紫色,长3-6毫米;花大,白色带淡紫色先端,有时全体淡紫红色或除唇盘上具1个紫红色斑块外,其余均为白色;中萼片长圆形,长2.5-3.5厘米,宽1-1.4厘米,先端钝,具5条脉;侧萼片相似于中萼片,先端锐尖,基部歪斜,具5条脉;萼囊圆锥形,长6毫米;花瓣多少斜宽卵形,长2.5-3.5厘米,宽1.8-2.5厘米,先端钝,基部具短爪,全缘,具3条主脉和许多支脉;唇瓣宽卵形,长2.5-3.5厘米,宽2.2-3.2厘米,先端钝,基部两侧具紫红色条纹并且收狭为短爪,中部以下两侧围抱蕊柱,边缘具短的睫毛,两面密布短绒毛,唇盘中央具1个紫红色大斑块;蕊柱绿色,长5毫米,基部稍扩大,具绿色的蕊柱足;药帽紫红色,圆锥形,密布细乳突,前端边缘具不整齐的尖齿。花期4-5月。
2、鼓槌石斛:茎直立,肉质,纺锤形,长6-30厘米,中部粗1.5-5厘米,具2-5节间,具多数圆钝的条棱,干后金黄色,近顶端具2-5枚叶。叶革质,长圆形,长达19厘米,宽2-3.5厘米或更宽,先端急尖而钩转,基部收狭,但不下延为抱茎的鞘。总状花序近茎顶端发出,斜出或稍下垂,长达20厘米;花序轴粗壮,疏生多数花;花序柄基部具4-5枚鞘;花苞片小,膜质,卵状披针形,长2-3毫米,先端急尖;花梗和子房黄色,长达5厘米;花质地厚,金黄色,稍带香气;中萼片长圆形,长1.2-2厘米,中部宽5-9毫米,先端稍钝,具7条脉;侧萼片与中萼片近等大;萼囊近球形,宽约4毫米;花瓣倒卵形,等长于中萼片,宽约为萼片的2倍,先端近圆形,具约10条脉;唇瓣的颜色比萼片和花瓣深,近肾状圆形,长约2厘米,宽2.3厘米,先端浅2裂,基部两侧多少具红色条纹,边缘波状,上面密被短绒毛;唇盘通常呈“∧”隆起,有时具“U”形的栗色斑块;蕊柱长约5毫米;药帽淡黄色,尖塔状。花期3-5月。
3、流苏石斛:茎粗壮,斜立或下垂,质地硬,圆柱形或有时基部上方稍呈纺锤形,长50-100厘米,粗8-12(-20)毫米,不分枝,具多数节,干后淡黄色或淡黄褐色,节间长3.5-4.8厘米,具多数纵槽。叶二列,革质,长圆形或长圆状披针形,长8-15.5厘米,宽2-3.6厘米,先端急尖,有时稍2裂,基部具紧抱于茎的革质鞘。总状花序长5-15厘米,疏生6-12朵花;花序轴较细,多少弯曲;花序柄长2-4厘米,基部被数枚套叠的鞘;鞘膜质,筒状,位于基部的最短,长约3毫米,顶端的最长,达1厘米;花苞片膜质,卵状三角形,长3-5毫米,先端锐尖;花梗和子房浅绿色,长2.5-3厘米;花金黄色,质地薄,开展,稍具香气;中萼片长圆形,长1.3-1.8厘米,宽6-8毫米,先端钝,边缘全缘,具5条脉;侧萼片卵状披针形,与中萼片等长而稍较狭,先端钝,基部歪斜,全缘,具5条脉;萼囊近圆形,长约3毫米;花瓣长圆状椭圆形,长1.2-1.9厘米,宽7-10毫米,先端钝,边缘微啮蚀状,具5条脉;唇瓣比萼片和花瓣的颜色深,近圆形,长15-20毫米,基部两侧具紫红色条纹并且收狭为长约3毫米的爪,边缘具复流苏,唇盘具1个新月形横生的深紫色斑块,上面密布短绒毛;蕊柱黄色,长约2毫米,具长约4毫米的蕊柱足;药帽黄色,圆锥形,光滑,前端边缘具细齿。花期4-6月。
四、石斛有什么样的生长习性
常生长于海拔480~1700米的林中树干上或岩石上。喜温暖。湿润和半阴环境,不耐寒。生长适温18~30℃,生长期以16~21℃更为合适,休眠期16~18℃,晚间温度为10~13℃,温差保持在10~15℃最佳。白天温度超过30℃对石斛生长影响不大,冬季温度不低于10℃。幼苗在10℃以下容易受冻。
石斛忌干燥、怕积水,特别在新芽开始萌发至新根形成时需充足水分。但过于潮湿,如遇低温,很容易引起腐烂。天晴干热时,除浇水外,要往地面多喷水,保持较高的空气湿度。常绿石斛类在冬季可保持充足水分,但落叶类石斛可适当干燥,保持较高的空气湿度。
石斛野生林中,但栽培上还是比较喜光,夏秋以遮光50%、冬春以遮光30%为宜。光照过强茎部会膨大、呈黄色,叶片黄绿色。但日照充足,秋季开花好,开花数量多。
土壤宜用排水好、透气的碎蕨根、水苔、木炭屑、碎瓦片、珍珠岩等,以碎蕨根和水苔为主。
石斛属为兰科中最大的一个属,包括约1500种植物,主要分布于热带亚洲和太平洋岛屿。我国约63种石斛属植物,供作药用的石斛属植物39种。国产石斛分布于秦岭、淮河以南,从纬度而言,大多数种类都集中在北纬15°30′~25°12′之间,向北种类逐渐减少,最北界不超过北纬34°24′。从垂直看,海拔100~3000米的高度都有分布。石斛属植物是以热带东南亚中心向着亚热带性气候条件发展的类群,我国的云南、广西、广东、贵州、台湾为国产本属植物的分布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