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麻痹性肠梗阻的发病机制
1.腹部手术中的机械性刺激病人在手术时,因肠管及其系膜受牵拉刺激后蠕动功能暂时丧失,或肠壁有不协调的蠕动存在,但未形成将肠内容物推送的节律时,病人往往在术后出现腹部胀气,有时还会出现腹痛。一般待术后2~3天肠蠕动恢复正常的节律,肠道气液能顺利排出体外,则腹胀、腹痛亦随消失。
2.腹腔内的炎症刺激各种原因所致的腹膜炎,尤其是弥漫性腹膜炎,常发生肠麻痹乃至腹膨胀。
3.神经反射性刺激各种绞窄痛,如肾绞痛、胆绞痛、网膜扭转发生的绞痛、卵巢囊肿蒂扭转及精索绞窄后,均可发生反射性肠麻痹。
4.胸腹部或脊柱中枢神经的损伤均可导致肠腔积气积液和腹膨胀。
5.腹膜后的病变如感染出血肿瘤等也可引起不同程度的肠麻痹。
6.肠系膜病变如肠系膜血管阻塞、肿瘤、扭转等均可因神经冲动传导到肠壁受阻而出现肠麻痹。
7.其他如长期的*麻醉、过度伸展的石膏背心固定,以及腹外其他部位的感染如肺炎、脑膜炎或各种败血症等偶尔也可引起反射性肠麻痹。
二、麻痹性肠梗阻的病理
病理
因肠瘫痪而产生的肠扩张,常累及全部肠道,但有时病变也可仅累及一段小肠或大肠。其扩张的程度则轻重不一。瘫痪的肠道内存积有大量的气体、液体因而肠腔扩大而肠壁变薄。肠壁由于淤血,常呈暗红色,其表面可见扩张的静脉但极少发生坏死和穿孔。腹膜炎时,肠壁上的脏层腹膜由于炎症刺激可出现充血、肿胀,表面可有纤维素沉着病变肠壁可发生渗出腹腔内可有混浊的液体存积。
在其他反射性的肠麻痹,则肠壁本身和脏层腹膜都可正常腹腔内也无游离积液。麻痹性肠梗阻时,肠管膨胀的结果与机械性因素所致的梗阻大致相同。由于肠腔内有大量的积气、积液,肠腔内压可有持续性增高,至晚期肠壁也可发生缺血、缺氧,甚至坏死。肠壁瘫痪后,肠壁毛细血管可渗出大量的血浆蛋白,而其再吸收作用因肠壁的损害而减少,结果将导致血浆蛋白丢失此外腹部膨胀后因下肢血液回流受阻,可使有效循环血量减少腹胀使横膈胎高压迫心、肺,可导致呼吸及循环功能障碍。
三、麻痹性肠梗阻的检查诊断
1.X线检查
(1)腹部平片:腹平片表现为:①胃、小肠和结肠有充气呈轻度至重度扩张。小肠充气可轻可重,结肠充气多数较显著,常表现为腹周全结肠框充气。立位见肝、脾曲结肠处最明显;卧位气体多见于横结肠及乙状结肠(图1A)。小肠充气分布多在结肠框以内的中腹部(图1B),鉴别困难时侧位透视见其位于前腹部,扩张重时,肠襻呈连续的管状;扩张轻时,表现为分隔状充气肠管。②腹部立位平片中,扩张的胃和小肠、结肠内出现宽窄不一的液平面,这些液平面可高低不等,液平面静止不动。一般液平面数量少于机械性肠梗阻。③结肠粪便不论是颗粒糊状或是粪便块状粪团,是确认结肠的可靠征象。④急性腹膜炎者常于腹平片中出现腹腔积液征,严重者还可出现腹脂线模糊。⑤肠壁因水肿、充血而增厚甚至出现横膈动作受限胸腔积液征象。
(2)胃肠造影:多用60%胃影葡胺60ml口服或经胃管注入。由于这种高渗性碘液对肠道的刺激作用,能使肠内液量增多,并促进胃肠蠕动。当麻痹性肠梗阻较轻时,在服药3~6h后复查,碘剂多可进入结肠,而排除小肠机械性肠梗阻麻痹性肠梗阻较严重时,造影剂也可下行极为缓慢,在服药3~6h后仍停留胃和十二指肠、上段空肠内。
2.CT扫描
影像可见胃、小肠结肠均有充气扩张,以结肠改变较为明显,可见液平面,与机械性肠梗阻比较动力性肠梗阻肠腔扩张广泛但程度较轻动力性肠梗阻病因复杂除腹内病变外,腹壁病变也可致反射性肠淤胀(图2)。经治疗好转者肠管充气扩张均逐渐减轻。如同时合并肠壁水肿、腹水气腹等多示并发于腹膜炎,需继续观察原发病因以提供临床治疗依据。
四、麻痹性肠梗阻的治疗措施
1.原发病因的处理
针对麻痹性肠梗阻的致病原因进行相应的处理如腹部手术后或腹膜炎等所致的肠麻痹给予胃肠减压后,可使病情大为好转;肾绞痛者给予解痉和肾囊周围封闭,可使肠麻痹减轻;卵巢囊肿蒂扭转等病因消除后,肠麻痹都能自行痊愈等。
2.非手术疗法
是麻痹性肠梗阻的主要治疗手段。
药物治疗,应用各种副交感神经兴奋剂,如毒扁豆碱、新斯的明、垂体素等,对预防和治疗麻痹性肠梗阻有一定疗效。乙酰胆碱为副交感神经的递质能有效地刺激蠕动。有人应用交感神经抑制剂氯丙嗪等,有效率达90%常用剂量氯丙嗪0.5mg/kg,肌内注射。一般用药后20~30min即可闻及肠鸣音40~60min后即排气。如在用药后30~60min再行灌肠可提高疗效。有人在手术后以0.2%普鲁卡因溶液500ml/d静滴滴速为50滴/min直至肛门排气后停用,其肠鸣音恢复平均时间为18.2h,肛门排气平均时间为34.8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