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新生儿黄疸原因有哪些呢
(1)红细胞增多症:即静脉血中红细胞>6×10^12/L,血红蛋白>220g/L,血细胞比容>65%。常见于母-胎或胎-胎间输血、脐带结扎延迟、先天性青紫型心脏病及糖尿病母亲的婴儿等。
(2)血管外溶血:如较大的头颅血肿、皮下血肿、颅内出血、肺出血、消化道出血或其他部位出血。
(3)同族免疫性溶血:见于血型不合如ABO或Rh血型不合等,我国ABO溶血病多见。
(4)遗传性疾病:红细胞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G6PD)缺陷在我国南方多见,核黄疸发生率较高;其他如红细胞丙酮酸激酶缺陷病、球形红细胞增多症、半乳糖血症、αl抗胰蛋白酶缺乏症、囊性纤维病等。
(5)肠肝循环增加:肠道闭锁、先天性幽门肥厚、巨结肠、甲状腺功能减低、饥饿和喂养延迟等均可使胎粪排泄延迟,使胆红素重吸收增加;母乳性黄疸的发生机制仍不十分明确,可能与母乳中的β-葡萄糖醛酸苷酶进入患儿肠内,使肠道内未结合胆红素生成增加有关,试停喂母乳3~5天,黄疸明显减轻或消退则有助于诊断。
二、新生儿黄疸症状有哪些呢
1.胆红素生成过多
新生儿胆红素是血红素的分解产物,约80%来源于血红蛋白,约20%来源于肝脏和其他组织中的血红素及骨髓中红细胞前体。新生儿每日生成的胆红素明显高于成人(新生儿8.8mg/kg,成人3.8mg/kg。
2.血浆白蛋白联结胆红素的能力不足
单核吞噬细胞系统的胆红素进入血循环,与白蛋白联结后,运送到肝脏进行代谢。与白蛋白联结的胆红素,不能透过细胞膜及血脑屏障引起细胞和脑组织损伤。刚娩出的新生儿常有不同程度的酸中毒,可影响胆红素与白蛋白联结,此外,早产儿胎龄愈小,白蛋白含量愈低,其联结胆红素的量也越少。
3.肝细胞处理胆红素能力差
未结合胆红素(unconjugatedbilirubin)进入肝细胞后,与Y、Z蛋白结合,在光面内质网,主要通过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基转移酶(UDPGT)的催化,形成水溶性、不能透过半透膜的结合胆红素(conjugatedbilirubin),经胆汁排泄至肠道。新生儿出生时肝细胞内Y蛋白含量极微(生后5~10天达正常),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基转移酶含量也低(生后1周接近正常)且活性差(仅为正常的0~30%),因此,生成结合胆红素的量较少。
三、新生儿黄疸护理方法有哪些
(1)胎黄常因孕母遭受湿热侵袭而累及胎儿,致使胎儿出生后出现胎黄,故妊娠期间,孕母应注意饮食有节,不过食生冷,不过饥过饱,并忌酒和辛热之品,以防损伤脾胃。
(2)妇女如曾生过有胎黄的婴儿,再妊娠时应作预防,按时服用中药。
(3)婴儿出生后就密切观察其巩膜黄疸情况,发现黄疸应尽早治疗,并观察黄疸色泽变化以了解黄疸的进退。
(4)注意观察胎黄婴儿的全身症候,有无精神萎靡、嗜睡、吮乳困难、惊惕不安、两目斜视、四肢强直或抽搐等症,以便对重症患儿及早发现及时处理。
(5)密切观察心率、心音、贫血程度及肝脏大小变化,早期预防和治疗心力衰竭。
(6)注意保护婴儿皮肤、脐部及臀部清洁,防止破损感染。
(7)需进行换血疗法时,应及时做好病室空气消毒,备齐血及各种药品、物品,严格操作规程。
四、怎么预防新生儿黄疸
一、预防:
1)胎黄常因孕母遭受湿热侵袭而累及胎儿,致使胎儿出生后出现胎黄,故妊娠期间,孕母应注意饮食卫生,食饮有节,不过食生冷,不过饥过饱,并忌酒和辛热之品,以防损伤脾胃。
2)妇女如有肝炎史或曾生病理性黄疸婴儿者,产前宜测定血中抗体及其动态变化,并采取相应预防性服药措施。在分娩时应加强监护,产后也应对婴儿进行严密的监护,一旦出现症状及时治疗。
3)夫妻双方如血型不合(尤其母亲血型为O,父亲血型为A、B或AB),或者母亲RH血型呈阴性,应定期做有关血清学和羊水检查,并在严密监护下分娩,以防止新生儿溶血症的发生。
4)婴儿出生后就应密切观察其巩膜黄疸情况,及时了解黄疸的出现时间及消退时间,发现黄疸应尽早治疗,并观察黄疸色泽变化以了解黄疸的进退。
5)新生儿注意保暖,早起开奶。
二、其他注意事项:
1)注意观察胎黄婴儿的全身症候,有无精神萎靡、嗜睡、吮乳困难、惊惕不安、两目斜视、四肢强直或抽搐等症,以便对重症患儿及早发现及时处理。
2)密切观察心率、心音、贫血程度及肝脏大小变化,早期预防和治疗心力衰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