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小儿为什么在秋季容易腹泻
炎热的夏季已经过去,凉爽的秋天正在来临。夏秋之际是婴幼儿腹泻的多发季节。腹泻是一组多病原多因素引起的常见疾病,严重危害婴幼儿的健康。腹泻病在我国属于第二位常见多发病,婴幼儿迁延反复腹泻,引起肠道吸收障碍,营养状态和免疫功能降低,从而导致小儿消瘦、体弱多病及生长发育迟缓。因此,秋季防治婴幼儿腹泻是非常重要的工作。
过去人们习惯称小儿腹泻为“消化不良”或“肠炎”,近年来统称为腹泻。根据其不同病因又可分为“感染性腹泻”与“非感染性腹泻”。感染性腹泻主要指肠道内感染,可由病毒、细菌、真菌等引起;非感染性腹泻往往与喂养、饮食因素和气候变化有关。
婴幼儿为什么易患腹泻呢?这是由于婴幼儿脏腑娇嫩,胃肠功能发育不成熟,胃液中胃酸少,消化酶的活性差,而婴幼儿处于快速生长发育期,需要的营养多,相对胃肠道的负担较重,加之小儿寒暖不能自调,饮食不能自节,因此,外易受邪气侵袭,内易为饮食所伤。
婴幼儿免疫功能不健全,血清中大肠杆菌抗体滴度以初生至2周岁时最低,因而婴幼儿易患大肠杆菌性肠炎,由于母乳中大肠杆菌抗体滴度高,所以母乳喂养的小儿发病较少,即使患病也较轻。婴幼儿过早、过多地添加大量的淀粉或脂肪类食物,也可引起消化功能的紊乱,发生腹泻。此外,夏秋季节,由于细菌、病毒的大量繁殖,食品污染机会增多,气候突然变化致腹部受凉后肠蠕动增加也可以引起腹泻。夏季最常见的是大肠杆菌感染而致的腹泻,而秋季腹泻多由病毒引起。
二、小儿秋季腹泻如何护理
小儿秋季腹泻,是指发生在10---11月份这个季节的腹泻,发病年龄以6个月---3岁最多见。秋季腹泻的病原体有轮状病毒、ECHO病毒、柯萨奇病毒,秋季腹泻在临床上有三大特征,即感冒、呕吐、腹泻。大便次数多、量多、水分多,黄色水样或蛋花样便带少量粘液,无腥臭味也是代表性症状。
小儿秋季腹泻是造成小儿营养不良、生长发育障碍、甚至导致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频繁腹泻与呕吐,食欲又低下,患儿容易出现不同程度的脱水现象。小儿容易电解质紊乱,更甚者还可合并脑炎、肠出血、肠套叠或心肌炎而危及生命。
1、泡脚缓解
最好用新鲜的律草30g、鲜石榴皮30g,水煎后,趁温热泡脚,每次泡20分钟左右,一日两次。
但是孩子泡脚需谨慎。若常用热水给孩子泡脚或烫脚,会影响足部的神经、血管功能,更会导致孩子足底韧带变松弛,不利于足弓的形成和维持,长此以往,会增加形成扁平足的风险。所以腹泻治疗后就不要再让孩子泡脚了。
2、食物调理
如果患儿有食欲,就应该继续喂养,母乳喂养的孩子仍哺母乳。人工喂养的孩子,应吃去乳糖的奶粉,或1/2稀释牛奶。已添加辅食的孩子可吃稀粥或面片。下列药膳也可以治疗小儿秋季腹泻。
①乌梅车前草汤
取乌挴10只,车前草30克加水500毫升,煎汤,酌加红糖,代茶饮。
②炒米粥
取粳米50克,放入铁锅中干炒至有香味溢出时加水适量,烧汤服。
③葛根黄芩粥
取葛根10克,黄芩10克,加水煎汤,去渣取汁加糯米50克,煮粥,加红糖少许服用。
④蛋黄膳
将鸡蛋煮熟后去壳和蛋白,用蛋黄放在锅内小火熬炼取油,1岁内婴儿每天一个蛋黄油,分2-3次服,3天为一个疗程。鸡蛋黄加少许面粉和姜丝所蒸出的鸡蛋饼也有同等功效。
⑤苹果膳
苹果含鞣酸,有止泻作用。苹果一只洗净,蒸熟,食果肉或去皮捣成果泥食用,每次30~60克,每天3次。苹果汤也是治疗腹泻的辅助饮料。将苹果切碎加水250毫升和少量食盐,也可再加5%糖,煎汤代茶饮,适用于1岁内的婴儿。
⑥焦米汤
先把米粉或奶糕研成粉,炒到颜色发黄,再加适量的水和糖,然后烧成糊状就可以了。米粉加水以后再加热,就成了糊精。糊精容易消化,它的炭化结构有较好的吸附止泻作用。
三、小儿秋季腹泻临床表现及治疗方法
不同病因所致的腹泻临床表现也不同。
1、细菌感染性腹泻
主要表现为大便次数增多,每天数次至10余次,大便多有泡沫、黏液并呈黄绿色,往往伴有发热、腹胀和呕吐。如果是细菌性痢疾则可见大便次数频繁,但量不多,呈黏液脓血便,臭味较重,严重者可有高热、抽搐等。重症腹泻患儿还可出现尿少、口渴、精神萎靡等脱水症状。
2、病毒感染性腹泻
多发生在秋季,早期多有发热、呕吐、流涕、咳嗽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大便次数增多,色淡质稀薄,呈蛋花汤或米汤样,无腥臭味,容易发生脱水。
3、非感染性腹泻
多由喂养不当致使胃肠功能紊乱,这类患儿往往有腹胀、肚腹作痛,痛则欲泻,泻后痛减,大便气味酸臭,同时伴有呕吐,不思饮食,夜卧不安。如果是由长期滥用抗生素引起的继发性腹泻,大便则呈豆腐渣样。
婴幼儿一旦出现腹泻,首先应及时到医院就诊,特别是腹泻次数多,病程长,伴有发热和呕吐的患儿,一定要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治疗,千万不要自行使用止泻药或服用抗生素,对于轻型腹泻患儿在医生指导下,遵循预防或纠正脱水、继续饮食、合理用药的原则,一般很快就能康复。但对于那些由于肠胃功能紊乱而致泻的患儿,单纯使用助消化药物是不够的,应采用中医中药疗法,常可获得事半功倍的疗效。如可以口服中成药:脾可欣、健脾止泻散、肠胃康冲剂等,对那些久泻不愈,或伴有呕吐、吃药困难的患儿可采用中药敷脐的方法。
小儿泄泻可分为:伤食泄、风寒泻、湿热泻、脾虚泻等证型。我们在临床选择具有消食化积,疏风散寒、清利湿热、健脾温肾等功效的药物,如丁香、肉桂、葛根、吴茱萸、白术、山药、茯苓等,将药物研成细末用黄酒调匀后敷于神厥穴(肚脐),每天一次,三次为一疗程。此法安全有效,简便易行,无痛苦,患儿易于接受,还可以配合穴位按摩等手法进行治疗,腹泻患儿不妨一试。
四、中医按摩治疗小儿秋季腹泻
中医认为秋季腹泻是由脾胃虚,不能消化食物所致。表现为大便稀薄,色淡,呈白色米汤样或清水样。中医通过对小儿手、腹、腿及背部按摩刺激胃肠穴位,达到预防和改善疾病的目的。推拿治疗秋季腹泻通常对三岁以内的婴幼儿效果比较好,急性腹泻推拿3—5次,慢性需10次一个疗程。
采用推拿疗法治疗小儿秋季腹泻时,可酌情选用补脾土、揉板门、揉外劳、运内八卦、揉脐、摩腹、按揉足三里等推拿手法,治疗小儿秋季腹泻。
补脾土:脾土穴在拇指桡侧边缘,可用左手食指、拇指捏住小儿大拇指,用右手指腹循小儿拇指桡侧边缘向掌根方向直推。
揉板门:板门穴在手掌大鱼际平面,可用右手拇指指腹旋揉小儿手掌大鱼际。
揉外劳:外劳宫穴在小儿手掌背正中,可用右手食指指腹,按揉小儿手掌背中心的外劳宫穴。
运内八卦:以小儿掌心为圆心,从圆心至中指根横纹约2/3处为半径作圆,内八卦为一圆圈。可用左手捏住小儿手指,用右手拇指在小儿掌心做圆圈运动。
揉脐:脐即肚脐,可用中指指腹或掌根揉之。
摩腹:腹指小儿腹部,可用四指指腹或全掌放在小儿腹部做圆周运动。
按揉足三里:足三里穴在膝下三寸外侧一寸,可用拇指或中指指腹在足三里穴做按揉。
捏脊:捏脊时,主要作用小儿后背的脊柱及两侧,脊柱属中医督脉,主一身之阳,捏脊调理阴阳,健脾补肾。操作时,医者以双手食指轻抵脊柱下方长强穴,向上推至脊柱颈部的大椎穴。同时双手拇指交替在脊柱上做按、捏、捻等动作,共捏六遍。第五遍时,在脾俞、胃俞、膈俞做捏提手法。六遍结束后,用两手拇指在小儿的肾俞穴轻抹三下即可。
医生提醒,在为小儿按摩前,应修剪指甲,避免划伤幼儿皮肤;选择合适的舒适体位;推拿手法忌用暴力和蛮力;注意局部卫生;保持室内一定温度,空气流通,环境安静;在严寒季节,操作前要先暖手。